塑膠回收率低有2大主因!減產塑膠恐成解法

塑膠回收率低落僅佔9%,因此不少國家認爲應該實行原生塑膠減產。(圖片來源/UNSPLASH)

絕大多數塑膠的原料,是以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爲基礎製成的,雖然長久廣泛被運用在民生消費上,但塑膠被視爲不環保及破壞環境的元兇,是因爲塑膠製品於製作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化學物質,除了造成環境污染外,低迴收率更讓塑膠間接影響生態系統,因此近年才吹起一股減塑運動。

近期《通訊地球與環境》期刊上的一篇新研究顯示,目前全球塑膠回收率停留於10%以下,作者Quanyin Tan、Khaoula Houssini和Jinhui Li針對2022年國家統計數據、產業分析和國際資料庫進行比對,發現當年生產4.37億噸的塑膠中,以回收材料製成的塑膠卻只佔9%。

爲什麼回收塑膠僅佔9%?事實是每年分類出約7,500萬噸塑膠,最後實際被回收的數量僅有3,800萬噸。無法回收的原因有許多種,包括塑膠材質繁多、難以加工,以及塑膠袋使用後沾染標籤、食物或其他污染物,進一步阻礙回收,才導致回收率低落。

儘管回收率只有9%,如今垃圾的處理方式已有轉變。近年來,焚燒代替掩埋的比例愈漸增長,焚燒比例上升至34%,尤其日本、中國和歐盟的塑膠垃圾焚化率最高,分別佔70%、60%和38%。

然而,不論掩埋或燃燒都難以避免對環境帶來負面影響。爲此,世界各國原本打算訂定具法律約束的《全球塑膠公約》,以確立塑膠減產的共識,卻在去年(2024) 12月宣佈談判破局,預計將於今年8月於日內瓦再次展開新一輪談判。

塑膠相當便利,致使根深蒂固於普羅大衆的生活中,若要有所改變,除了以國際制約減少原生塑膠的生產外,是否能於設計階段進行改變,確保塑膠產品能夠有效回收,可能也是另一種有效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