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課題-塑膠廢棄物處理產業的策略佈局

ESG揭露的制度化迫使企業全面重構其資源利用與供應鏈邏輯,塑膠廢棄物處理將成爲資本市場的「新素材革命」。圖爲清潔隊員正在進行資源回收的畫面。圖/本報資料照片

永續金融與企業責任的發展已邁入制度化的新階段。ESG不僅是企業的形象,而是直接影響資金流向與企業評價的核心依據。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基金會,於2023年正式發佈永續揭露準則IFRS S1與S2,揭示了資本市場已進入一個以「永續資訊與財務資訊並重」的時代。

IFRS-S1「永續相關財務揭露的一般要求」及IFRS-S2「氣候相關揭露」要求,企業不僅要揭露其永續目標與策略,更須以量化方式報告所面臨的重大永續「風險」與「機會」。我國金管會已明確要求上市櫃公司分階段採用,並將其納入年度財報附註或永續報告書中。

這表示,上市櫃企業若忽視ESG風險管理,不僅面臨聲譽損害,更可能影響資金成本、信用評等與股價表現。

根據OECD 2024年報告,全球每年產生超過四億噸塑膠廢棄物,其中不到10%被有效回收,其餘多進入焚化爐掩埋場或流入海洋。

塑膠污染已被聯合國環境署列爲「氣候變遷之外的第二大全球環境危機」。這使得塑膠成爲ESG揭露中的重要議題。企業在S1與S2準則下,需揭露:原料使用中塑膠比例與替代方案;生產、包裝或供應鏈中造成的塑膠廢棄量;對應的減量策略、循環經濟計劃與回收率指標。

因此,石化、食品飲料、零售、科技製造等企業,皆必須重新審視其塑膠使用鏈條。這不僅是合規要求,更牽涉到品牌價值與市場競爭力。對於資本市場而言,這意味着:塑膠管理將從成本中心轉變爲投資機會中心。

在政策推動與ESG揭露壓力下,塑膠廢棄物處理產業正快速形成新的綠色經濟鏈。此產業可分爲三大領域:一、機械回收:傳統破碎、熔融再製。二、化學回收:透過熱裂解、解聚等技術,將廢塑轉化爲油、單體或燃料。三、循環材料與替代材料創新:開發可分解生物塑膠、生質聚酯等新材料。

其中,化學回收技術已普遍被視爲突破瓶頸的關鍵。根據市場研究機構Precedence Research,全球塑膠化學回收市場規模預計將自2023年的約80億美元成長至2032年的逾40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20%以上。

各國政府正以立法與稅制引導塑膠循環經濟。例如,歐盟推動「塑膠稅」,要求未回收塑膠包材繳納附加費,我國環境部亦曾提出「塑膠資源循環策略草案」,目標是至2030年減少25%的塑膠製品使用量。

企業在IFRS S1、S2的揭露壓力及上述「政策槓桿效應」,例如「範疇三」之排放減量與循環材料揭露下,必然須尋求外部專業合作伙伴。因此,對投資公司而言,塑膠廢棄物處理不僅是環保題材,更是合規鏈上必要的一環。

ESG揭露的制度化,正迫使企業全面重構其資源利用與供應鏈邏輯。塑膠廢棄物處理將成爲資本市場的「新素材革命」。對投資公司而言,提早佈局塑膠廢棄物處理產業,不僅可符合永續金融的趨勢,更能掌握政策紅利與市場轉型紅利。在ESG的永續揭露時代,「塑膠循環」將是連結企業責任、政策目標與投資回報的關鍵節點。現在正是投資業者將永續議題轉化爲經濟價值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