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595個重點發展街區完成控規編制
昨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深化規劃改革專場。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副主任楊浚在會上介紹,目前本市已構建了從“市”到“區”再到“街鎮”的規劃體系。其中,中心城區和新城地區共劃分1152個規劃街區,“十四五”期間595個重點發展街區目前已全面完成控規編制工作,經市政府批覆的《北京市控制性詳細規劃實施管理辦法》也已正式施行。
保障新質生產力落地推動產城融合
規劃按照總規確定的各區功能定位,針對不同圈層的差異性、協同性,加強規劃引導,提出了集約高效、協調發展的目標。中心城區要強化服務保障能力,加強與首都功能核心區的銜接,統籌盤活存量空間資源;平原多點地區要適度承接中心城區功能疏解,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綜合承載能力;生態涵養區要保障首都生態安全,強化生態保育,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規劃堅持空間保障和擴大內需、推動與發展相協同,對於科創產業類街區,各區要爲新質生產力落地保駕護航,做好“十五五”重點項目儲備和謀劃,保障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產業發展空間需求,推動產城融合。對於商業商務類街區,各區要優化新載體,依託商業消費空間佈局專項規劃,打造CBD×三里屯、麗澤×首都商務新區等國際消費體驗區,推動重點商圈改造提升和地標性消費項目落地。
規劃加快構建以軌道交通爲骨架的發展軸,各區要突出以軌道交通體系建設爲引領,合理把握土地資源投放的時序和節奏,促進站點周邊資源集聚和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完善,爲城市發展增添活力。目前本市正以副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爲試點案例,推動街區整體謀劃策劃,後續還將在各區選取部分試點。
用好“好房子”等政策激發改善性住房需求
此外,規劃注重推進“好街區”建設,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提升城市建設水平。統籌城市天際線、建築立面等城市空間品質提升,深入實施花園城市等專項規劃,通過城市設計提升空間特色品質。各區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使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相協調;加強重點地區城市設計,圍繞濱水空間、“兩園一河”等塑造活力空間;充分利用邊角地、畸零地建設口袋綠地等微空間,推進街道空間優化提升。各區要用好城市更新、“好房子”等規劃和土地支持政策,激發改善性住房需求,爲人民羣衆提供更高品質的生活空間。
同時,各區要合理安排產業用地、居住用地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城市安全設施等各類用地實施時序,促進職住平衡。堅持“人民城市”理念,有序引導單一功能園區向多功能社區轉變。推動醫療、教育等優質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佈局,鼓勵建設功能複合、空間共享的社區會客廳,增強便利服務的網點密度和覆蓋範圍,提供5分鐘、15分鐘可及的、便捷優質多元的公共服務。
推進“人工智能+”行動鼓勵使用AI技術
在規劃改革層面,本市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新變化、新需求,在增加規劃彈性方面,支持用地功能混合,鼓勵設立建築規模指標流量池,允許跨街區、跨用地統籌使用。在加強用地保障方面,支持工業用地先租後讓、彈性年期,允許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作價出資入股,支持建設用地分層供地,盤活存量土地資源,全面提高空間資源使用效率。
規劃還着重推進“人工智能+”行動,鼓勵運用以DeepSeek爲代表的AI技術,在不斷夯實國土空間規劃數字化基礎的同時,推動傳統規劃向治理型規劃、向數字化管理轉型,並在規劃實施管理過程中不斷豐富智慧城市應用場景。鼓勵責任規劃師、建築師、估價師、園藝師等規劃技術人員和各類社會公益組織積極參與基層治理,發揮“多師”協同、“多師”聯創對規劃全流程統籌串聯和技術賦能作用。
在促進城市更新方面,市住建委副主任馬綮鴻介紹,今年本市將聚焦花園城市、站城融合、濱水經濟、挖掘存量資源改建保障性租賃住房以及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等8個方面,圍繞重點功能區和重點空間節點,推動一批示範項目,着力打造城市更新精品工程。今年第一批、第二批項目計劃清單已於2月初、3月底下達,項目共計2000餘個。第三批計劃項目清單將在6月底前下達,後續將視項目情況動態調整。在資金保障方面,加大城市更新資金投入,主要用於支持核心區平房申請式退租、老舊小區改造,對工作推進較好的區予以獎勵。文/本報記者李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