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20個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全部編制完成

原標題:科學佈局功能空間 有序承接各類新業態 挖掘鄉村資源資產價值

120個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全部編制完成

昨日(2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之“全面提升鄉村規劃引領效能助力首都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專場。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楊浚透露,目前全市120個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已經全部編制完成。同時,近日市規自委報請市政府批覆印發了《北京市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管理辦法(試行)》,不僅實現了鄉村地區規劃編制全覆蓋,也實現了鄉村地區規劃管理全覆蓋,將更好引領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實現資源要素集中精準投放

北京市域面積約1.64萬平方公里,其中鄉村地區約1.3萬平方公里,佔市域總面積的80%。這個區域包含120個鄉鎮,覆蓋了2500多個村莊。目前全市120個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已經全部編制完成。

楊浚介紹,在鄉村地區規劃管理方面,北京已係統構建鄉村地區“五個一”的規劃管理制度體系,即一套規劃、一個《辦法》、一套規則政策、“一張圖”系統、一個統籌協同平臺,更好支撐“百千工程”實施,更好引領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上述規劃科學佈局了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提出要優化鄉村地區各類空間佈局,有序引導各區逐步形成大疏大密、和諧共融、相得益彰的城鄉空間形態。規劃統籌現狀發展基礎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確定了各區規模總量,並明確了在不突破各區規模總量的前提下,可以結合城鎮化進程和各鄉鎮發展實際需要,統籌使用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建築規模指標,實現資源要素集中精準投放。

將更多增值收益留給農民

規劃也爲農村產業發展提供思路。“在規劃實施中,各區要統籌引導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產業在鄉村合理佈局,積極培育農村新質生產力,有序承接鄉村旅遊、休閒農業、文化體驗、健康養老、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鄉村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將更多產業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楊浚談到,各區要統籌使用好市規自委今年供地計劃中單列的鄉村產業用地指標,在優先確保集中聚集發展的前提下,對於確需在鄉鎮集中建設區和村莊建設邊界外選址的零星文化旅遊設施、鄰避設施等項目,可使用規劃預留的機動指標予以保障,實現鄉村各類產業項目應保盡保。

楊浚表示,要因地制宜優化鄉村空間佈局,讓鄉村生活更加生態更加宜居。在規劃實施中,各區要主動適應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現代化的需要,在統籌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和建設空間使用過程中,加強各類空間的系統治理,持續優化土地利用和功能佈局,推動農用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高效集聚、生態用地功能提升。

此外,各區要以“微改造、巧更新、精提升”爲原則,有序推動農房改造和美麗庭院建設,推動村莊漸進式有機更新。各區要優先保障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滿足村民養老、托幼、殯葬等鄉村公共服務的合理空間需求,因地制宜優化完善鄉村社區生活圈。

培育更多新農人、新創客

在規劃實施過程中,也要注重挖掘鄉村資源資產價值,讓鄉村空間更有品質更有特色。楊浚表示,各區要深入挖掘鄉村地區自然資源特色和歷史文化內涵,協調好城鎮、村莊與周邊景觀資源的關係,形成有機交融的景觀格局。各區要注重保護鄉村地區山水格局及農田肌理,塑造山清水秀村美、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風貌。各區應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以及傳統村落等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發展,推動全國曆史文化名鎮古北口鎮、爨底下村等45個傳統村落的文化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各區要因地制宜開展鄉村空間設計,以空間設計引領空間分佈。

鄉村規劃也需要多元協同。楊浚提到,本市要發動村民全程參與規劃編制與實施,引導農村致富帶頭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等獻計獻策,培育更多新農人、新創客,爲農村發展注入活力。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社會參與的協同機制,健全市級統籌、區級主責、鄉鎮落實、村民和集體組織全程參與的保障機制。同時,發揮好責任規劃師、建築師、估價師、園藝師、農業技師及多師協同作用,爲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提供在地化陪伴式的技術支持和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