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中國區開啓降本增效:引入OKR制度,低效產線或將被關閉|36氪獨家
業績承壓,奔馳開始了降本增效。
36氪從多處獲悉,奔馳中國區頒佈了多項調整策略。
其中,研發中心將陸續開始採用OKR(目標與關鍵成果法)考覈制度,對員工進行較爲明確的工作考覈;生產部門則正在進行產線調整,包括考慮合併效率較低的部分產線。
就以上消息,36氪向奔馳求證,奔馳官方迴應:“梅賽德斯-奔馳中國的員工績效評估體系並未調整”,“在奔馳中國研發部和北京奔馳,我們正在進行必要調整,爲給中國客戶帶來一系列即將在北京奔馳投產的新產品做好準備”。
研發+生產+銷售,奔馳全體系行動
奔馳中國區研發此前已存在考覈制度,員工績效與年終獎掛鉤,但知情人士告訴36氪,奔馳年終獎是“大鍋飯”制,“年終獎的差別就是幾百塊錢”,並且,舊制度沒有強制的具像化指標,“比如一個季度要達到什麼數字這種,並且幾乎沒有員工會拿到最差的績效”。
新採用的OKR考覈制度,將率先從奔馳專注智能化技術的上海研發中心展開,北京研發中心將隨後採用。“改革的目的肯定是爲了促進工作效率,但也不排除會根據新考覈制度,進行末位淘汰”,相關人士向36氪如此表示。
生產部門的降本增效,則主要體現在產線的高效利用。
奔馳在北京共擁有兩座工廠,亦莊工廠主要負責長軸距版本的C級、E級轎車,以及SUV車型GLC,該工廠2024年產量超40萬輛。奔馳將於今年推出的新車長軸距版純電CLA,將在亦莊工廠投產。
順義工廠負責奔馳兩款緊湊型SUV車型GLA、GLB的生產,以及奔馳純電汽車EQA、EQB、EQC、EQE四款車型的生產。奔馳曾公開表示,國產化的GLE車型也將在順義工廠投產。該工廠去年產量尚不足10萬輛,新投產的GLE車型由於售價高昂,或也難擔銷量重任。
在各廠家紛紛追求高效生產的今天,奔馳豐富的產品線,給生產端造成了一定的成本壓力。提升暢銷產品產能、合併低效產線,將成爲奔馳在生產側的主要動作。
除此之外,奔馳中國區銷售部門在今年1月的一場溝通會上公開表示,2025年其經銷商網絡也將進行戰略性優化,包括但不限於主動優化零售網絡佈局,精簡產品品類等。
另外,據德媒報道,奔馳全球將開啓裁員,總裁員人數或將高達2萬人。
從德國總部到中國區,從研發、生產至銷售環節,奔馳的確已經開啓降本增效的經營篇章。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百年車企也在未雨綢繆。
應對未來競爭,奔馳希望“省”出彈藥
在剛過去的2024年,奔馳的銷量總數仍然可觀,但相較去年,難掩下滑趨勢。
在中國市場,奔馳一共賣出71.4萬輛新車(含梅賽德斯-奔馳乘用車及輕型商務車),在豪華品牌銷量榜位列前三。但相較去年76.5萬的成績,同比減少6%。這已經是奔馳中國區銷量連續第二年出現下滑。
2024年奔馳全球銷量共198萬輛,同比下滑3%。其中美國市場實現了同比9%的增長。但中國區銷量下降7%,歐洲銷量下降3%。
財報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奔馳淨利潤爲78.06億歐元,同比下滑31.4%。作爲奔馳最大單一市場,中國區銷量的下滑,對其全球業績與利潤均造成了重要影響。
目前,奔馳的銷量主力車型爲C級、GLC以及E級。其中,指導價44.72萬元的全新長軸距版E級,在2024年取得了14.5萬輛的成績。
根據規劃,奔馳中國區未來兩年的重磅新車,是將於2025年推出的長軸距版純電CLA、以及於2026年推出的國產版GLE兩款車型。
純電CLA是奔馳MMA平臺的首款作品,MMA是奔馳打造的可油可電的緊湊型車平臺。雖然CLA將搭載支持車位到車位功能的L2+級高階智能駕駛、與支持智能語音的全新操作系統MB.OS,但緊湊型轎跑車,並不是中國消費者青睞的主流車型。
對於GLE車型而言,首次實現國產化帶來的價格優惠的確是有利吸引點。不過,進口GLE的指導價高達69.98萬元。其競爭對手寶馬X5,售價在實現國產化後降低了6萬元。奔馳GLE在國產化降價後,依然會是一款針對小部分消費者的的豪華SUV。
36氪此前曾報道,在MMA平臺後,奔馳規劃了更新的純電平臺,瞄準中型至大型車這一定位。但根據奔馳的研發節奏,新車落地時間最早也將在3年後。
短期時間內,奔馳在中國市場最有力的銷量棋子,依然會是C級、GLC以及E級三款燃油車。
然而,自主品牌的新車正瞄準奔馳三款當家產品。奔馳需要保持銷量,維持奔馳在中國汽車市場的品牌心智,爲未來更有力的新車爭取生存時間。
中國區這一輪降本增效,便是奔馳“省出續命錢”的第一招。
根據奔馳總部規劃,到2027年,奔馳全球將要達成節省50億歐元的財務目標,並且這一目標在2025年將完成50%,即25億歐元,約合188億人民幣。
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降本增效將成爲奔馳未來兩年面臨的階段性難題。大象瘦身雖然艱難,但奔馳顯然已經有了決心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