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疑似食品中毒事件…近2年食安通報翻倍 專家:多案未查出結果

北市北投國中女壘隊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學校採樣相關檢體。圖/北市衛生局提供

臺北市北投國中前天發生嚴重疑似食品中毒案件,共17人送醫,衛福部食藥署邀集多位臨牀醫師及專家研判,初步認定過敏或細菌性食品中毒可能性高。食藥署統計,近2年食品中毒事件案件數翻倍成長,民國112年爲633件,去年高達1750件。專家分析,許多食品中毒案,即使深入調查分析,也未必找得出原因,只能從業者、民衆落實食安衛生預防。

食藥署分析,食安事件暴增主要原因,研判是去年初臺北市信義區餐廳寶林茶室發生嚴重食品中毒事件,造成多人死亡,全民對食品中毒意識提升,導致醫療院所或民衆本身,向衛生單位通報案件數增加。而分析中毒最高季節,多落在天氣寒冷的冬季或春季,112年食品中毒案件數最高月分爲1月共87件,113年食品中毒案件數最高月分爲4月276件,原因是天冷諾羅病毒較容易傳播。

食藥署指出,111年至113年食品中毒案件,均已2至3月份諾羅食品中毒案件爲最大宗,其中113年食品中毒通報案件中,若以通報病菌種類區分,諾羅病毒爲最大宗,共計562件,佔通報總件數32.1%,其次爲金黃色葡萄球菌約90件佔5.1%,仙人掌桿菌佔5%,腸炎弧菌87件佔3.1%,沙門氏菌30件佔1.7%。

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教授及主治醫師顏宗海說,以北投學童疑似食品中毒案分析,目前北市衛生局初步認定是學童吃下的茄子中,含有俗稱茄鹼的龍葵鹼導致,但龍葵鹼只在發芽馬鈴薯中含有較高劑量,茄子中的龍葵鹼非常微涼,不至於引起中毒,而細菌感染症狀多爲急性腹瀉、嘔吐,若本案學童未出現相關症狀,細菌污染導致中毒的可能性不高。

北投中毒案件學童症狀包括嘔吐、腹痛、嘴脣發癢、發麻、發疹等,部分表現類似過敏症狀。不過,顏宗海說,食物引發過敏通常爲單一個案,不會同時有17人對同一物質過敏,且嚴重到必須就醫程度。目前衛生單位已採檢事發現場食材等物品帶回檢測,只能等待進一步化驗結果,同時觀察學童症狀是否出現變化,「不過,很多食品中毒案件,到最後未必查得出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