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疑食物中毒案 毒物專家點出2大觀察重點

食物中毒去年通報逾1700件,其中校園通報數最多,近期又發生北投國中疑食物中毒事件。毒物專家提醒,這次不太像常見食物中毒案,學生症狀後續是否變化、檢驗結果是兩大重點。

林口長庚醫院臨牀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今天接受媒體電訪說明,食物中毒成因多,可能來自細菌、病毒、天然毒素、化學物質污染等,也有不少案件最終無法查明病因。

顏宗海解釋,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的食物中毒通常會以急性腸胃炎表現,比方說腹瀉等,但從這起案件中的個案以發癢最多,其他還有手腳麻、胸悶、寒顫等症狀來看,並不像細菌或病毒造成。

至於是否爲過敏反應,顏宗海直言,不太可能多名學生同時對同一成分發作,這種情況在臨牀上非常罕見。

另外有說法點名可能是茄子作祟。顏宗海說,茄子屬茄科植物,確實含有微量的天然毒素「龍葵鹼」(Solanine),但濃度極低,且多數會在烹煮過程中分解,查閱醫學文獻,茄子導致中毒的案例幾乎沒有,機率極低。

他認爲,目前學生皆已返家休息,後續應密切追蹤兩項重點,一是學生檢體與症狀變化,二是剩餘食材的檢驗結果是否異常。

食物中毒時有所聞,衛生福利部統計,去年全臺共通報1750件,累計9045人受影響,又以學校通報件數最多,全年共發生74起校園食物中毒案件,影響學生達1186人。

近期臺北市北投國中女子壘球隊集訓過程中,多名學生陸續出現身體不適,儘管就醫後現在都已經返家休息,詳細肇因仍有待釐清。

北市衛生局掌握學生共食內容包括午餐(茄子、滷肉、飯、蔥蛋)及晚餐(茄子、滷肉、飯)、下午點心(菠蘿麪包或西多士、凍奶茶),午晚餐由愛心媽媽烹煮,下午點心則由外籍老師自行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