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市民廣場 打造綠色大街廓

臺北市政府大樓前的市民廣場佔地4.26公頃,被新仁愛路切割,30公尺寬的道路路幅過於寬大,不利於行人穿越。(張珈瑄攝)

臺北市政府大樓前的市民廣場啓用至今已近30年,現有水景池、舞臺、廊道等設施老舊,已不符現今使用需求,市府決定斥資近8億元改造,將取消市府路、新仁愛路並縫合南北廣場,以人爲本規畫打造「市府綠色大街廓」,全區開放自行車使用,臺北市都審會22日審議,都審會主席、北市都發局長簡瑟芳裁示,由於攸關市府門面、牽涉面廣,未來將以專案審查。

市府大樓與市府路平行、和新仁愛路垂直,佔地4.26公頃的市民廣場被新仁愛路切割,道路路幅寬30公尺,過於寬大不利行人穿越,市府改建工程將以交通、人本等2大方向規畫,預計將新仁愛路迴歸廣場使用、縫合南北廣場、取消市府路,擴大市府前人行道及緩衝空間。

申設單位昨說明,未來廣場全區開放自行車使用,會預留6.4公尺的緊急消防通道、自行車動線及公務車洽公臨停區,廣場設計將因應臺北城市行銷,設立國旗臺和「TAIPEI」字樣裝置,成爲民衆打卡景點,另設立兒童遊戲區打造遊戲塔,同時降低硬鋪面、增加綠地面積,提升廣場景觀及舒適度,也藉由增加草坪提升保水、滯洪力,因應短時間內的強降雨,打造「市府綠色大街廓」。

都審委員表示,市府大樓前打造封閉廣場的想法很好,除了讓民衆晚上可在廣場觀賞臺北101大樓外,未來也適合做爲跨年、政治集會場所,不過廣場過於空曠,平日附近上班族不會使用,但又離住宅區有距離,希望能具體說明廣場使用目的。

另有委員指出,廣場面積大,到了夏天會非常熱,提升植栽覆蓋綠值得肯定,但大面積草皮養護有難度,交通配套措施、臨停區動線與便利性也要納入考量,同時廣場照明設備必須確認是否充足。

由於多數委員認爲此改建案攸關市府門面、牽涉界面多元,建議開專案討論。最後簡瑟芳裁示,後續會組成專案小組審議,先請申設單位統整委員提出的建議,預先思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