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擬增12座火化爐挨轟為滿足新北需求 殯葬處曝原因
北市殯葬處懷愛館。(聯合報系資料照)
北市府規畫擴建懷愛館後方火葬場,增12座火化爐,議員何孟樺質疑,依殯葬處委外廠商估算若單純滿足北市亡者需求,只需增1座火化爐。質疑執意增12座是否要滿足新北需求?「難道要爲川伯參選排除難題。用爲新北增建火化爐,當作川伯參選嫁妝?」
北市殯葬處表示,「協助民衆順利處理後事爲大、不知爲何會有選舉相關解讀。」市府一向非常重視民衆慎重、處理後事的需求,尤其殯葬設施非一蹴而就,需提前規畫、陸續建置才能避免臨時缺口,導致市民在最需要的時刻卻無法獲得妥善服務。
何孟樺說,蔣市府曾對外表示,目前火葬場的量能是3.5萬具,依據火葬場擴建先期規畫進行的人口估算,北市的死亡人口高峰將落在2057年的3萬6430人。以委外單位一座爐處理2000具大體的規畫,市府實際上只需要增設一座爐就好。但市府規畫的火化爐數量之所以須暴增,是市府評估2057年的火化需求會是死亡人數的140%,得出5萬1132具的火化需求量。
何批評,之所以需要高估這40%,是因爲新北的殯葬設施不足,導致從2017年以後,北市的火化大體量就高出死亡人數140%。以去年爲例,2024年臺北市死亡人數是1萬9734人,但北市的火葬場卻處理了2萬8122具大體,比例高達142%。她諷「原來市長不想給市民普發兩萬,只想給市民多燒兩萬!」
何孟樺指出,過去議會多次要求殯葬處提高外地亡者收費,但始終無法壓低外地亡者佔比。真正關鍵的因素正在於新北市始終沒有妥善處理自己的殯葬需求。新北市的量能不足,導致許多喪家跑到臺北、基隆使用殯葬設施,不只讓北市要蓋超額火化爐,基隆市也得要調整空間,解決侯友宜市長不敢解決的問題。
殯葬處表示,目前以北市未來死亡人口高峰與火化需求推估作爲基礎,不能僅參考當前死亡人數;依據專業研究,臺北市在未來數十年內確實會面臨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死亡高峰,殯葬設施需預先準備。基北北桃四市爲同一生活圈,無論是臺北市民居住於鄰近縣市,或市民將外縣市家人接來同住,在在證明協同治理的必要,不能也不該平扁地誤讀爲「臺北承擔外縣市的不合理需求」。
殯葬處也提到,增建爐數的計劃,並不是一次性全部興建完成。市府會依照需求實際成長、火化技術進步、環境容量及相關法規,以「彈性調整」的方式分階段推進,並持續與鄰近縣市殯葬管理單位保持密切討論共同生活圈的殯葬需求,除了向外縣市提出更新與增加量能的建議,北市預計也將在明年實施提高外縣市火化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