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長照三箭」政策推動不易 專家點出困境

臺北市長照需求日益增加,市長蔣萬安任期已過半,「長照三箭」政見持續推進。本報系資料照

北市邁入超高齡社會,市長蔣萬安拋出增加牀位等「長照三箭」政策持續推進,迴應日益增加的長照需求。專家直言,北市並非沒牀位,而是照顧人力不足,也建議應有循環、分流的返家計劃。

「長照三箭」第一箭增加北市聯醫500張長照牀,包含市府委外、聯醫經營管理、聯醫擴牀,今年底可望達到437牀;第二箭補助私人機構每牀每月2萬元,有4家業者提出住宿長照機構籌設許可申請,1家已完成籌設、3家籌設中;第三箭遠距通報救援設備每人每月補助1200元,安裝率已從2022年34%攀至今年7月38.76%。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教授陳正芬表示,北市是六都老化最快的城市,現況確實需要住宿式機構。她認爲北市並非沒牀位,而是照顧人力不足;即使北市聯醫已與多校合作,提供學生到院實習、就業的機會,但有些人來自外縣市,穩定留下還得面臨高房租的住宿問題,市府應可預留一些社宅戶數,鼓勵長照人才留在北市服務。

「外界常把長照機構視爲單行道,住進去就出不來,週轉率相對低。」陳正芬點出關鍵,北市持續布建日照中心,但日照中心與住宿式機構、居家服務三者間沒有串連性,建議應有循環、分流的返家計劃,例如評估住宿式機構的長輩狀況,若病情穩定者可移至日照中心照顧,把住宿式機構牀位留給真正需要者。

至於遠距通報救援設備,陳正芬認爲它不具備與居家服務體系嫁接的功能,沒有提供服務,反而是監控機制,長輩當然不會想安裝。因爲長者按鈕後,也沒有人來解決問題,還是得透過消防局或警察局來協助。

陳正芬建議,北市府可學習日本作法,居家服務單位配備緊急救援系統,提供24小時居家服務,接線生可判斷狀況,派員於15分鐘等短時間抵達住家協助解決問題。即使排不到住宿式機構,長輩在家仍有24小時居家服務可求援。

她說,「長輩需要的是生活協助,而不是幫忙叫救護車。」北市府應好好發展夜間的居家服務,才能解決遠距通報救援設備安裝率、住宿式機構不足的問題。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北市是都會區,人口結構是比其他縣市更爲高齡,蔣市府的長照三箭確實符合實務上的需求,但資源布建仍有改善空間,例如輕中度失智症患者的服務體系較爲不足,獨老無家屬的照顧模式有老福中心協助,福利與長照資源、醫養等跨領域如何有效整合。

「最大問題還是照顧人力不足」,張淑卿說,現在很多機構、牀數也夠,入住率卻沒達到100%或9成,她點出照服員、居服員現況多爲年齡偏高者,建議衛政單位、社福單位可與勞工單位協調,鼓勵二度就業的人力開發。另外,北市高齡者容易反映大小問題,建議應有系統化處理機制,否則易造成醫病關係緊張,增加專業人才流動率。

張淑卿也提及,北市一直被外界質疑長照服務涵蓋率不高,但她要爲北市說點話,許多家庭已聘有外籍看護,因此未使用長照資源。建議北市可盤點出長照2.0、3.0沒運用到卻是市民需要的資源,例如整合外籍看護照顧資源、市府現有長照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