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秘化和科技化的“穩定幣”不是新發明,而是 160 年前的舊劇本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穩定幣”不是新發明,而是 160 年前的舊劇本:

一、歷史鏡頭

二、穩定幣與歷史的鏡像關係

維度

1863 國家銀行券

2024 穩定幣(USDC/USDT)

抵押品

聯邦國債

國債、逆回購、現金

發行門檻

交國債給財政部

交美元/國債給託管銀行

流通範圍

全美鐵路、電報網絡

全球區塊鏈

清算體系

紐約清算所協會

鏈上智能合約 + 傳統銀行

最終流動性

無央行,靠市場自救

仍依賴美聯儲的美元流動性

結論一:穩定幣的“創新”只是把 19 世紀的紙質銀行券搬到了鏈上,本質仍是“國債抵押 + 1:1 兌付”。結論二:160 年前,這套制度沒能阻止金融危機;160 年後,它也仍然無法消除系統性流動性風險。

三、爲什麼“老劇本”需要美聯儲?蔡斯方案解決了兩個局部問題:

但它留下了三個無法自愈的漏洞:

這正是 1907 年恐慌的根源:• 銀行券背後雖有國債,但國債≠現金;• 擠兌發生時,沒有一家機構能憑空創造美元流動性;• 恐慌在電報網絡裡以小時級速度蔓延,市場自救遠遠跟不上。

於是,美國社會達成共識:

四、對今天的啓示

五、結語穩定幣不是歷史的翻版,它就是歷史本身:• 把國債當抵押發鈔,160 年前就驗證可行;• 但“抵押品≠終極流動性”這一致命缺陷,160 年後也依舊存在。

所以,與其追問“穩定幣如何創新”,不如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