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養老升溫 金融機構如何應對?
中經記者 郝亞娟 夏欣 上海、北京報道
隨着港澳跨境養老政策加快落實,越來越多港澳長者選擇“北上”養老。
金融機構也在瞄準跨境養老的機遇。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推動轄區金融機構探索“跨境金融+養老金融”新模式,支持大灣區內地城市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搭建跨境北上養老“金融橋”,打造灣區養老金融服務新業態。
作爲國內率先佈局跨境養老服務的銀行,中國銀行已促成多個跨境養老項目落地,成爲銀髮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高鵬飛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面對跨境養老需求,金融機構應完善養老金融產品體系。結合港澳居民養老習慣與資產配置需求,開發“保險+養老社區入住權”“儲蓄+長期護理”等組合產品。針對部分長者跨境置業養老的需求,優化跨境購房按揭服務,簡化境外收入證明覈驗流程,通過匯率避險工具降低還款波動風險,構建覆蓋居住、護理、理財的全鏈條金融支持體系。
跨境養老邁入系統化階段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建設的不斷深化,“北上”養老成爲一種新趨勢。6月,香港特區政府推出30項銀髮經濟措施,聚焦跨境養老制度銜接,標誌着政策從碎片化探索轉向系統性破局。
記者瞭解到,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推動轄區金融機構開展網點軟硬件適老化升級改造專項行動,打造“長者服務特色網點”“養老金融示範網點”等老年人服務特色網點,爲港澳長者提供跨境匯款、跨境保險等一站式金融服務。推動轄區金融機構以“養老金三支柱”爲抓手,通過“產品+服務”等模式,提供全面綜合的服務或定製化服務。
金融機構也十分關注跨境養老的機遇。比如,澳門國際銀行緊跟當地跨境養老趨勢,充分發揮跨境一體化經營優勢,依託集團粵港澳大灣區佈局,爲老年客戶提供境內賬戶開立、電子支付、日常繳費、跨境理財通、財富管理等全方位的銀行服務,進一步便利澳門老年羣體北上消費、出行、居住。
星展基金會推動創新解決方案應對老齡化社會挑戰,包括提高銀齡羣體生活質量、改善醫療保健與健康的可及性、應對社會/社交孤立、培養終身技能、提升數字素養以融入智能時代,以及增強銀齡羣體財務韌性。
在星展基金會舉辦的“卓越影響力論壇”上,星展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鄭思禎表示,將以生態構建者的角色,通過鏈接金融、科技、醫療健康等跨領域資源,支持並催化兼具社會價值與可持續增長的創新企業及影響力夥伴,共同探索老齡化議題的創新合作模式。
金融機構發力“三個協同”
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審計服務合夥人馮幸致表示:“跨境養老是一個充滿機遇的課題,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驅動下,粵港澳三地正加速優勢互補,推進養老服務的一體化合作。在探索跨境養老產業發展方面,醫療保障、養老金融及創新養老成爲關鍵環節。”
面對這一趨勢,金融機構能做些什麼?
高鵬飛指出,金融機構可依託“跨境金融+養老金融”新模式,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創新跨境支付與融資服務。針對港澳長者跨境支付需求,推動外卡支付、跨境轉賬及外幣兌換服務全面覆蓋養老機構、社區醫院等場景。同時,積極運用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等政策工具,爲內地養老機構的設備採購、適老化改造提供定向融資支持,降低機構運營成本,間接提升對港澳長者的服務承載力。
二是推動跨境醫療與保險協同。深化與大灣區醫療機構合作,開發覆蓋三甲醫院的商業醫療保險產品,支持香港“長者醫療券”在大灣區內地醫療機構直接結算。同時,積極協助落實“港澳藥械通”政策,爲清單內藥械採購提供專門跨境結算通道,推動醫療機構與保險機構的數據互通,實現跨境轉診、遠程會診中的費用實時覈銷,讓港澳長者享受更便捷的跨境醫療服務。
三是深化跨境金融科技應用。依託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搭建集銀行賬戶管理、保險理賠、醫療預約、健康數據查詢於一體的跨境養老金融數字化平臺。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跨境數據安全互通,通過生物識別簡化身份覈驗流程,同時聯合三地金融機構建立創新實驗室,協同研發適老化智能投顧、風險預警等工具,以科技賦能提升服務效率與安全性,打造無縫銜接的數字化養老體驗。
儘管跨境養老金融發展迅速,但供給端仍面臨諸多挑戰。安永發布的《大灣區跨境養老的探索——融通、創新、未來》報告指出,各城市政策與法規差異導致統一養老金融產品難以推出,長者跨境規劃金融資產面臨投資受限、收益波動與轉換成本高的困境,且缺乏權益保障機制。此外,市面上養老理財產品尚處於發展初期,傳統的銀行理財、保險年金仍佔據主導地位,創新型、綜合型的養老金融產品供給嚴重不足,無法充分滿足多元化的養老投資需求。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