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新設金融機構集體開業,上海金融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

上海金融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

3月19日,法巴證券(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安盛環球再保險(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漢諾威再保險股份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4家重量級金融機構在滬舉行集體開業儀式。

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偉在致辭中表示,上海將充分發揮現代產業集聚、高端人才薈萃、營商環境一流等綜合優勢,提供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發展機遇,創造更好環境、更優服務、更多保障,助力在滬金融機構深耕發展。

多家外資金融機構入滬

據第一財經瞭解,此次開業的4家金融機構中,法巴證券是中國第四家外資獨資證券公司,體現了外資機構看好中國經濟、投資中國市場的長期戰略。此前,法國巴黎銀行已在上海設立了法人銀行、合資理財公司(法巴農銀理財)。

在法巴證券之前,渣打證券是最新入局的外資券商之一,不過渣打證券落子北京,業務範圍爲證券經紀、證券自營、證券承銷、證券資產管理(限於從事資產證券化業務)。

據記者瞭解,新入局的銀行系外資券商並不希望與現有的證券公司在廣泛的業務範圍內展開競爭。“我們不是大型股票承銷商(equity underwriter),也不是股票經紀商(equity broker),這不是我們要做的事。”渣打集團全球行政總裁溫拓思(Bill Winters)此前對記者表示。

債券、ABS(資產支持證券)承銷和對接國際資本等,可能是外資銀行系券商的目標。近年來,境外投資者加速進入中國債市,央行上海總部的公告顯示,截至今年2月末,境外機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的託管餘額爲4.21萬億元,約佔銀行間債市總託管量的2.6%,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也顯示,2月外資淨增持境內債券和股票合計達127億美元。

但外資對中國債券的主要配置需求仍然集中在國債、政策性金融債以及部分高等級同業存單,對於信用債的配置較少,多集中在3A大型國企。相較於利率債,中國龐大的信用債市場仍待更大範圍開放,在評級標準、市場流動性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外資行將持續引導那些通過銀行間債券市場或債券通形式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的境外投資人,讓他們最終成爲中國企業信用的投資人。”法國巴黎銀行中國CEO兼行長賴長庚早前對第一財經表示。

此外,熊貓債(境外企業和機構在中國境內發行的人民幣債券)承銷和投資也是近兩年外資機構的關鍵業務。隨着融資利率持續下行,熊貓債的發行量大幅攀升。熊貓債大多發行在銀行間債市,2023年佔比約達93%。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24年外資金融機構和企業來華髮行熊貓債近2000億元,同比增長32%。

除了外資券商,再保險公司是上海此次引入的金融機構的一大重點。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由上海保險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100%持股,是中國首個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平臺,對於推動再保險市場開放、提升風險管理能力、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等將發揮重要作用;安盛環球再保險和漢諾威再保險都是全球性再保險機構,在全球再保險市場擁有專業能力和豐富經驗。

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一直是上海“五個中心”建設中的重要內容。早在2024年8月2日,金融監管總局會同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印發《關於加快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就明確將上海打造成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再保險中心,建設現代再保險市場體系。

在2025年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升國際金融中心服務能級”是今年上海的重點工作之一。在業內人士看來,以再保險“國際板”爲核心載體,打造國際一流再保險中心,是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舉措。

根據金融監管總局官網信息,包括安盛環球再保險等在內,目前險企獲批設立的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已升至21家。

參加此次集體開業儀式的金融機構都表達了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法巴證券董事長郭志毅說:“我們會根據中國客戶的需求和市場環境,進一步擴大業務範圍,爲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高質量金融開放繼續

從2018年開始,中國正式開啓了金融開放2.0時代,即允許外資金融機構對在中國設立的主體獲得絕對控股地位。此次開業的幾家外資機構也是金融開放2.0時代下的產物。

在這短短几年,全球頂級投行、頭部資管機構紛紛涌入中國,主要在上海設立了獨資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證券公司、外資控股的合資理財公司,爲推動上海打造國際資管中心、促進中國對外製度接軌、完善市場生態提供了新動能。

過去幾年,在華展業的外資金融機構類型主要包括——證券公司(例如高盛、摩根士丹利證券、摩根大通證券等)、公募基金(貝萊德基金、施羅德基金等)、合資理財公司(匯華理財、施羅德交銀理財、法巴農銀理財等)以及外資銀行(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等)。

目前,上海陸家嘴金融城已成爲全球資管機構在國內的重要集聚地和展業地,集聚了8000多家各類金融機構,包括全國80%的外資資管機構、40%的外資法人銀行,近1/3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和近1/4的保險資管機構。

上海建設國際資管中心的步伐也在不斷提速。金融業的本質是服務於資金,而資產管理業務具有天生的資金聚集性,這使得投行、律所、審計、評級等其他金融服務機構都環繞左右。近兩年來,包括貝萊德、路博邁、富達、施羅德、瑞銀等全球幾十家頂級資管機構落戶上海。

此前,在境內資本市場波動、中美利差擴大之際,人民幣資產一度暫時遇冷。不過,隨着年初DeepSeek掀起人工智能(AI)浪潮以來,外資正在對中國資產尤其是科技股進行重估。同時,得益於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和互認基金等創新機制的持續擴容,境外投資熱潮興起,這實際上也給了外資機構新的機會。

外管局去年6月的數據顯示,QDII額度再次擴容。截至2024年5月底,全市場共有189家金融機構累計獲批1677.89億美元的投資額度,較4月底的1655.19億美元增加了22.7億美元。

第一財經此前報道,隨着中國投資人全球配置意願攀升,QDLP產品也密集發行。相關渠道和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去年7月以來,在境內展業的外資巨頭髮行了多隻QDLP產品,包括霸菱(海外信用債)、摩根士丹利資管(海外股市中性策略)、安本(海外投資級債券)、威靈頓投資(全球機會多元配置集合)等。

有多家外資機構正在申請新的QDLP額度。據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瞭解到,近期獲得或正在申請QDLP額度的機構包括橡樹資本、瑞銀等。

不過,外資機構在中國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在境內募資較爲艱難、QD額度仍不足、跨境數據安全問題、政策可預見性等。

在過去幾年協助衆多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的漢坤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葛音此前對第一財經表示,目前中國的開放舉措和跨境投資工具已頗爲豐富,“把外資吸引進來是一回事,如何讓他們安心展業、真正實現高水平開放也是一門功課。政策的可預見性和透明度仍是外資展業的關鍵,例如獲取牌照的時間表、數據跨境等相關政策的落實時間等。這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