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設計養老產品應着重考量產品穩健性

作爲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第三支柱的核心制度,個人養老金制度經過兩年在36個城市(地區)的試點之後,於去年12月15日正式推開至全國。但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以來,一直伴隨着“開戶熱、繳存冷”的現象,尤其是年輕羣體對於個人養老金繳存積極性不高。

談及如何提升個人養老金參與積極性,尤其是提升年輕人蔘與積極性,魏晨陽從個人、金融機構和制度建設三個層面進行了分析。

在個人層面,魏晨陽指出,當前許多人尚未意識到儘早爲養老進行積累和規劃的重要性,對相應的金融知識和投資工具也需要更多瞭解。因此,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像五道口金融學院這樣的教育機構,都應加強財商教育和金融素養的普及,幫助公衆樹立起相關意識。

“我們不能等到真正需要用養老錢時纔開始考慮這件事,事實上,個人養老金的滾雪球效果很驚人,前提是養成每年存錢的習慣。”魏晨陽表示。

從機構層面來說,當前養老金融產品市場仍處於發展初期,現有一些個人養老金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夠強。魏晨陽認爲,養老金融產品的服務週期往往長達二三十年甚至更久,需着眼於客戶退休後的長遠需求,因此在產品設計與創新過程中,穩健性是核心要素,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基於此,魏晨陽建議,金融機構在設計養老產品時,應着重考量產品穩健性。追求短期高額回報既不現實,也背離了養老金的本質屬性。產品設計需以安全、穩健爲首要原則,確保客戶資產在長期內能夠實現穩定增值。此外,機構還可從拓展服務維度着手,將與養老密切相關的其他需求納入產品設計。魏晨陽舉例表示,當前許多健康險產品已開始提供前置性的健康管理服務,通過幫助客戶在健康狀態下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降低患病風險。養老產品也可借鑑這一思路,將類似的管理服務融入其中,通過豐富產品功能與服務內容,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一直以來,業界關於個人養老金制度建設的討論從未停止,主要觀點集中在提高稅收優惠力度和增加領取靈活性兩個方面。此外,魏晨陽認爲,關於養老金提取環節的納稅時間點也值得探討,在成熟市場中,存在繳費時納稅與提前支取時納稅兩種模式。可參考國際經驗,依據不同時間點個人稅率差異,制定更靈活的稅收政策,這將爲機構設計養老產品提供更大空間,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在參保覆蓋範圍上,目前第三支柱個人賬戶的開設以擁有社保(第一支柱)爲前提。由於沒有繳納社保,大量自由職業者以及靈活就業人員尚未被納入第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因此,魏晨陽認爲,應擴大養老保障體系的覆蓋面,將更多羣體納入其中。

北京商報記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