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推廣“網約護士”,重在縮小几個差距
"有訂單來了!"接到提示信息,四川天府新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護士陳丹、付琴隨即出發,趕往4公里外的小區,爲骨折恢復中的72歲張奶奶更換尿管排尿。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手機預約、上門服務的"網約護士"在多地出現。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多樣化健康需求增加,居家護理服務成爲失能、半失能老人和行動不便患者的剛需。
"網約護士"的優勢明顯,卻面臨難以推廣普及的窘境。這種"手機點單、護士上門"的模式,打破了傳統醫療服務的空間限制,爲失能老人、術後患者等特殊羣體提供了極大便利。但在實際操作中,不少醫療機構和護士、患者等各方均持觀望態度。特別是院外護理操作可能引發的併發症風險,單靠保險機制難以完全化解。護士執業安全顧慮與患者隱私保護需求,也需要建立系統化的解決方案。推廣"網約護士",需要克服的困難有很多,概括而言,重在縮小几個關鍵差距。
推廣"網約護士"的目的,是縮小需求與供給之間的巨大差距。我國60歲以上慢性病患者超1.9億,居家護理需求呈現井噴態勢。而公立醫院護理資源長期向住院患者傾斜,社區醫療機構又存在專業能力不足的短板。通過"網約護士"將優質護理資源精準投送到家庭場景,既能緩解三甲醫院牀位週轉壓力,又能避免非必要住院造成的醫療資源浪費。這種模式本質上是在分級診療框架下,重構護理服務的空間佈局。
在收費方面,則要縮小患者"喊貴"和護士普遍認爲賺錢少之間的差距。當前服務定價既要覆蓋交通成本、耗材費用和平臺運營支出,又要考慮居民消費承受能力。部分地區將網約護理服務納入醫保支付範疇的探索值得關注,但更需建立動態調整的價格形成機制。對低收入羣體可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商業保險補充等多渠道保障,同時完善分級服務和分級定價,讓服務更加多元,不同的需求都能找到最合適自己的網約護士服務。
調動護士參與的積極性,重在縮小本職工作與網約工作在時間和精力分配之間的差距。臨牀護士本職工作量已接近飽和,好不容易有一天休息,往往又會因剛下夜晚或很快要上夜班等原因,無暇顧及網約服務。如何在不影響醫院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開展多點執業,需要精細化的排班管理和激勵機制。試點網約護理服務的醫療機構,在排班時要爲網約護理服務預留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相信只要縮小了這幾個差距,供需數量、時間分配、對收費的認可等,都能最大限度地達到平衡。若如此,這項服務有望從此告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處境,爲千家萬戶及時送去優質的護理服務。
文/唐傳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