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丨互聯網人的“數字反哺”:用AI課堂搭建愛的橋樑
AI在給一羣人帶來紅利的同時,會不會給另一羣人帶去鴻溝?在AI浪潮席捲而至的今天,這無疑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面對AI,人與人的感受並不相通。在衆多年輕人熟練掌握AI繪圖、AI寫作、AI生成報表等各項技能時,許多老年人卻連AI生成的保健品引流廣告都無法識別;在大批城市孩子嫺熟使用AI輔助學習時,很多鄉村留守兒童卻連那些基礎的AI工具都不會用……
美國傳播學者尼爾斯·卡茲曼(N. Katzman)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信息溝"理論,含金量還在上升。該怎麼去幫助很多信息時代的掉隊者邁過那條溝?深圳大學傳播學教授周裕瓊提出的方案是:數字反哺。這裡的"數字反哺",就是指年輕世代在數字接入、使用和素養上教導幫助長輩。
如果數字反哺有"形狀",那大概就是"Hello AI·跳跳糖公益行"志願者們用AI知識科普、工具實操教學、場景化實踐等方式關愛很多老年人和鄉村孩童的模樣。
在那些頗具人文溫度的公益實踐中,不少人能真切地感受到:AI不是無情物,技術亦可作反哺。
讓AI從高牆變爲橋樑
按照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的"三喻文化說",人類顯然已進入後喻文化時代。所謂後喻文化,就是老年人要向年輕人學習、年輕人可以逆向教育老年人的社會文化。
但現實中,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不少人都接受了社會對於老年人"認知能力退化,思維能力畏縮,學習能力匱乏"的慣常看法,形成了內化的年齡定型觀。這類觀念再向前一步,就是"老年人抗拒新技術"的判斷。
可那些老年人果真不想"搞搞新意思"嗎?今年3月,跳跳糖星火公益社團在上海遐福養老院舉辦"用AI讓信息無礙系列活動—Hello AI老年課堂",我們從中能看到另一種答案。
在這個特殊的課堂上,老人們普遍在玩轉豆包、即夢等AI工具中感受到了別樣的樂趣。
年逾七旬的顧老師就從"AI陌路人"變成了"豆包達人":她會經常跟豆包聊天談心,用豆包作詩寫文章,她還專門讓豆包給她做了個"少女感"十足、跟她年輕時有些像的頭像,起了個符合她氣質的網名——"戲韻八音盒"。
另一位老人李叔在課堂上學會了用即夢製作"數字人",當一家五口的全家福一起喊出"相親相愛一家人"時,他很開心:"照片居然能開口說話"。
這背後就是"Hello AI·跳跳糖公益行"志願者用數字反哺來回應老年人情感需求的努力:老年人對學會新技術解鎖新技能的興趣,本質上是對二度融入社會嵌入時代的嚮往。而這場以"Hello AI"爲名的科技志願服務,就回應着這份嚮往。志願者們不只是用AI幫老人們留住記憶、連接親情,更是讓他們的晚年生活在接入AI新世界後煥發出新光彩。
公益的價值在於,用一束微光點燃一堆火炬。"Hello AI·跳跳糖公益行"志願者設計了"一小幫一老"AI科普課,帶動一羣中學生利用Coze平臺爲長輩開發智能體:有人制作反詐播報助手,有人設計醫療提醒功能,還有人用孩子的聲音生成陪伴聊天機器人。在AI架起"以小幫老"的情感紐帶後,代際協作會剷平部分信息溝。
某種程度上,"Hello AI"科技志願服務項目就是在幫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消除連接信息技術服務的三大"溝"——在周裕瓊看來,這三大"溝"分別是接入溝、使用溝和素養溝。
需要幫助的不光是老人,還有孩子。在北京五環外的皮村,流動兒童們就在"Hello AI"項目的公益課堂上學會了用AI繪畫、AI音樂創作打開新天地:河南女孩河雲用AI繪製"女超人踏怪圖",河北男孩小丁用豆包製作獻給母親的歌曲……AI讓他們找到了內心情感的新表達方式。
在甘肅臨洮鄉村小學的AI課堂上,孩子們用AI生成"20年後的自己":有保家衛國的武警戰士,有救助流浪動物的醫生,有治癒牙疼的牙醫……這些看似簡單的AI生成圖像,會無形中爲鄉村孩子開啓一扇眺望未來的窗。
當那些起跑線靠後的城市流動兒童和鄉村留守兒童也能通過AI表達感情、暢想人生可能性時,AI就成了點燃求索欲的火種。
無論是幫着老人利用AI融入AI泛在化的世界,還是幫着孩子藉助AI表達心中的所感所想,其實都在做同一件事:讓AI從帶來阻隔的高牆變成連接心靈的橋樑,讓那些處在邊緣的人羣更多地被看見、被理解和被慰藉。
讓科技成爲創新公益的引擎
當孤獨老人找到網名"戲韻八音盒"的AI新玩伴時,當鄉村孩子通過AI看到"20年後的自己"時,科技普惠四個字也會變得具象化。要知道,科技普惠的真諦,不在於讓跑得快的人跑得更快,而在於讓被遺忘的角落也能被光照亮。
"Hello AI·跳跳糖公益行"不只是爲邊緣人羣點燃那束光,還在教他們自己打開那盞燈。這般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授人以技術更授人以知識的公益態度,無疑展現了一羣互聯網人對科技向善的深刻思考。
科技向善最重要的,不是定義"善",而是推動"向"。作爲字節跳動員工公益平臺,跳跳糖員工公益自2019年成立以來,就引導員工發揮專業特長,以志願服務踐行社會責任,"Hello AI·跳跳糖公益行"正是該理念的集中體現:它沒有選擇簡單的物資捐贈,而是將公司的AI產品與技術優勢轉化爲公益創新的動力,將科技賦能的觸角伸向公益的邊界內。
這樣既推動AI向以人爲本的價值座標系對齊,也爲企業公益打破既有窠臼帶來了啓示:企業公益不是簡單的社會責任分攤,而是要帶着對社會深層次痛點的敏銳洞察,將自身核心優勢與社會需求結合,創造出獨特的公益價值。
不論是幫老年人或鄉村孩子跨過數字鴻溝,還是走進高校帶領大學生摸索AI提示詞設計、圖片生成工具實操,探討"AI誤診案例""算法偏見爭議",參與簡歷優化模擬、場景化任務實踐,讓他們從"恐懼AI"轉向"駕馭AI",都是緊扣"科技普惠"的核心在創新公益維度做加法。
從這些舉動中,也能總結出些許創新公益從設計到落地的方法論。
比如,秉持真實需求導向。"Hello AI"項目就在通過與合作機構、學校、養老院等深度溝通,精準定位受衆痛點——老人渴望融入數字生活,流動兒童需要情感表達渠道,鄉村孩子急需打開信息視野,大學生面臨就業迷茫。
又如,實現專業志願化。"Hello AI"項目志願者中包括衆多AI研發工程師、產品設計師,他們可以將本職工作技能轉化爲公益服務能力,在公益實踐中實現職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重昇華。
再如,構建共創價值生態。"Hello AI"項目會通過AI繪畫展覽、公益產品開發等途徑,將受助者的創意轉化爲社會可見的成果。在字節跳動13週年公益體驗日中,鄉村孩子的詩歌就被AI轉化爲畫作、手辦等周邊。這種"受助者參與共創"的模式,讓公益不再是單向給予,而是激發羣體內在力量的可持續循環。
到頭來,這類創新公益的價值,不僅在於解決了具體問題,更在於重塑了公益的想象邊界。它打破了"公益=捐贈"的傳統認知,展現出技術賦能、專業志願、共創生態的多元可能性,也讓人意識到:在數字鴻溝擴大、AI替代焦慮等難題面前,企業在將AI轉化爲社會問題解決方案上有可爲也該有所爲。
"有所爲"的指向就在於:AI不是無情物。畢竟,技術的價值取決於使用它的人,"Hello AI·跳跳糖公益行"志願者以創新公益連接AI和愛,就是最直觀的註解。
文/仲鳴
編輯/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