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漢人唐朝:阮經天的轉折之路

但對阮經天來說,真正的轉折點其實是2007年的《我在墾丁天氣晴》。這部劇開始,阮經天從只會聽導演指揮的“漂亮木頭”,到真正對演戲產生興趣。就像是突然開了竅。

他如此形容那種狀態:“就像是時間都變慢了,你可以看得到空氣中細的灰塵,你全身起雞皮疙瘩,從你的手臂一路麻到你的肩膀,到你的頭頂。那個時候你做什麼、說什麼都是對的。”

這部劇的導演,叫鈕承澤。也是後來把阮經天送上金馬獎影帝之位的《艋舺》的導演。

阮經天說自己是“服務型性格,希望讓在場所有的人感到輕鬆”。他出生在軍人家庭,嚴格的禮教卻激起他叛逆的脾性。靠游泳特長進了臺中最好的高中,又因爲頑劣被退學。沉迷網絡遊戲,幾天幾夜不回家,急得父母登報尋人。

在他陽光大男孩的背面,有些浪漫天真的逆反,有些敏感易碎的真摯。是鈕承澤捕捉到了阮經天內在的質感。

在《我在墾丁天氣晴》裡,阮經天的角色出生起被父親拋棄、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揹負着傷痛,他想證明自己的存在與價值。

電影《艋舺》則是一部雜糅了殘酷黑道與疼痛青春的“生猛又華麗的青春動作片”。阮經天飾演的“和尚”,是太子幫裡最有領袖氣質的角色,冷靜內斂,保護兄弟。

這兩個角色都是板寸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周處除三害》裡的陳桂林。並且這三個角色都很“犟”“執着”,無論是通過什麼方式、以什麼形象,都想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得到某種意義上的認可。

當然那是後話了。在《命中註定我愛你》創下歷史新紀錄後,臺偶開始走下坡路。

2009年之後,內地引進臺劇的數量逐年減少,內地觀衆對臺偶的記憶止步於2011年《我可能不會愛你》。

同年,《甄嬛傳》橫空出世,在臺灣引發追劇熱潮。

臺劇再次在內地引發熱議,要等到2019年《想見你》《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

而從《艋舺》到《周處除三害》,兩次金馬提名之間,阮經天也足足走了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