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茶墨之境與婚紗之路——潘漢邦的兩岸經驗

潘漢邦的「茶墨畫」。(作者提供)

在潘漢邦的工作室裡,茶香氤氳,看似隨興,他舉手一潑,茶漬濺灑在宣紙上,墨暈開展,山形水勢自然生成,隨後他提筆上色,帶出各種不同意境,有滄桑、也有蓬勃,有的如黃河之水自天上來,有的如臨洵怪石刻於名山。

這是他獨創的「茶墨畫」,看似只把茶漬潑上去,但量度、顏色都要再三運籌,如美國潑灑畫家始祖傑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在作品中,顏料層層交疊,顏色千奇百怪,迸發出無限能量,觀賞者都能感受到強大磁場。

潑茶漬也同樣困難,能否成就一幅畫,與當時空氣和宣紙都有關係,有運氣,也要經過不斷練習,「我也只有一半成功的機會」他坦承,「這就夠了。你可以用任意的茶,任意的墨,任意顏料,任意的紙張,任意的配料,任意組合搭配,創造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有一半機會就夠了,這是潘漢邦的人生哲學。潘漢邦的事業起點,並非畫室,而是婚紗攝影。1980年代與1990年代的臺灣正值嬰兒潮成長結婚,高速經濟發展,開始重視婚禮的喜氣與繁華。

潘漢邦從大甲高中美術科畢業,幫人打工幾年,在臺中開了「總統府婚紗」公司,也自忖只有一半機會成功。

臺中婚紗一條街上,聚集了二十餘家婚紗攝影公司,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潘漢邦有眼光,也懂得營銷、管理,婚禮是女性一生的夢境,他懂得氛圍營造,把婚紗照從單純的新人紀錄,定格在兩人的愛情歷程,昇華爲人生夢境的體現。不到幾年,他已是臺中婚紗一條街上的翹楚。

千禧年之後,潘漢邦把眼光投向對岸。(作者提供)

進入千禧年後,臺灣結婚對數逐年下降,婚紗市場不再如以往繁盛。潘漢邦把眼光投向對岸,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經濟飛速成長。城鎮化與中產階級的崛起,帶來了婚禮產業的繁榮。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婚禮,讓婚紗攝影業成爲新興的黃金產業。

他率先進軍中國大陸,成立「臺灣漢邦營銷策劃顧問公司」,輔導中國多家大型影樓集團,包括最大的金夫人集團、時尚經典、色色等品牌。

他奔波於一線、二線城市裡,招商、演講、示範,從婚紗店裝潢開始就一手包辦,到企劃、營銷、攝影,還有最重要的營銷、管理都講,一場都有六七千人聽講,大家都爭着請他去做顧問。

那時的大陸婚紗攝影,多數仍顯粗糙:服裝單一,場景缺乏層次,攝影技術也尚未成熟,就是到照相館拿個號碼,登記一下,然後何時來取就可以了。

但在潘漢邦的眼裡,大陸婚紗照也不只是照片,更是身分與地位的展演。不只是豪華,更必須是夢幻,夢幻中又要隆重,有如一部迷你電影,必須精心策劃,執行到位,才能達到效果。更像是一位推手,把臺灣經驗與美學,移植到一個剛起步卻潛力無窮的的市場。

他對新人的影響既深且遠,很多結婚多年,已經生了兩三個娃的夫婦,在一些場合認出了他後,就高興地跟他說,他們的婚紗照都是潘漢邦照的。

很快他的公司,從自己,到十個顧問,二十個,最後擴充到六十個,他合作的廠商,如金夫人集團,也蓬勃興起,成爲中國最具規模與影響力的婚紗攝影品牌。它以「一站式婚禮服務」著稱,涵蓋婚紗攝影、婚禮策劃、婚宴酒店、彩妝造型、婚紗禮服租售等完整產業鏈。都有賴潘漢邦幕後策劃指導。

就和他所說的,成功有機運在內,也是因爲他在一個場合認識了金夫人集團董事長周生俊,周生俊對這個西進的臺灣創業家頗爲欣賞,就讓他包攬了旗下婚紗店的顧問業務,潘漢邦着實感謝他。

另一個他要感謝的人是中國人像攝影學會主席閰太昌,潘漢邦擔任這個協會的秘書長,爲600萬會員服務,但是他也跟着閰主席到世界各地參觀、交流,如泰國、日本,法國,更遠至北歐等國。

2023年,他在臺灣的父母跌倒,需要子女照護,另一面中國人口呈斷崖式銳減,少子化,少婚化,婚紗市場太捲了。他覺得不如歸去,葉落歸根,回到臺灣。

回來後,他思索未來的出路,希望能重回藝術,有天他不小心把茶潑到宣紙畫上,居然出現多種圖案,於是他開始茶墨畫創作之路,那是個創新的畫法,既不同於西畫,也不同於國畫,因此他不開班授徒,也不透露創作過程。

茶是華人日常生活的清泉,既解渴,又養心, 茶文化承載着待客之道,敬茶一盞,便是情誼萬千。白居易詩《山泉煎茶有懷》有云:「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因此用茶來作畫,他有他的藝術觀,他引用道德經上的一段話:

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畫面就是這麼恍恍惚惚,沒有那麼清晰,又不是什麼也沒有,就是這種「意象」。

他進一步引申,茶墨藝術不像寫實一樣客觀的再現,也不像抽象一樣完全主觀

而是要在似與不似之間,再現與表現之間,達到完美的平衡,傳達畫面背後的詩意與意境。

這一次,他重返畫壇,身影已不同往昔。與衆畫家相比,他既浸潤於中國大陸的文化大潮,又曾穿行於國際藝壇,他的視野更廣更深,胸豁也更開朗,能揮灑出多樣風格的茶墨畫。

自始,他便將眼光置於國際舞臺,勤於遠行參展,不斷將作品推向世界。他深信,藝術應是生命的展現,絕不可束之高閣,成爲自我的珍藏,而應與世人同呼吸,共領略。(楊艾莉/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