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豐臺“普法茶亭”迭代升級進社區:“家門口+指尖上”解百姓煩心事

法治日報記者 徐偉倫

蓮花池邊,古亭翼然。一張桌、一杯茶,羣衆與法律服務志願者圍坐在一起,在品味茶香中談法、學法、用法,幾杯清茶解憂愁,法律服務化困惑。每到週日,北京市豐臺區蓮花池公園的“普法茶亭”裡都是一派法潤民心的愜意場景。

“以後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到‘普法茶亭’的服務了。想找調解、法援等公共法律服務,打開手機小程序都能找到,還可預約服務,線上諮詢。”在豐臺區司法局近日舉行的“普法茶亭”進社區(村)全域啓動暨“e圖通法治”發佈活動現場,居民張慧琴在工作人員引導下點開新上線的“e圖通法治”小程序圖標,地圖上清晰地顯示出周圍一公里內的調解組織、援助中心等機構位置。

作爲北京市法治文化基地建設示範點,豐臺區“普法茶亭”自2001年9月設立以來,已爲羣衆解答法律諮詢上萬次,此次升級將增設320餘個“普法茶亭先豐站”,將法律服務送至羣衆家門口;同步上線的“e圖通法治”小程序,讓居民可在線預約諮詢、調解等法律服務,實現法律服務“線上+線下”雙延伸。

“普法茶亭”以“線下定期服務、線上實時諮詢”爲特色,今年3月豐臺區啓動“普法茶亭先豐站”進社區的試點工作,小井社區位列其中。

“周老師,我家閨女結婚前買的房,婚後加了女婿的名字,這萬一將來有事,房子算誰的?”張大媽問。

“對於這個問題,民法典和相關司法解釋都有規定,法院也有相關判決。”在小井社區的“普法茶亭先豐站”裡,已退休的司法行政工作者老周聽到羣衆的諮詢後,用此前小區裡發生的真實案例舉例,不一會兒工夫就把婚前財產認定給張大媽和旁聽的羣衆講得明明白白。

除了社區居民,轄區商戶也對新設立的“普法茶亭先豐站”這一法律服務驛站褒讚有加。超市老闆李先宏向《法治日報》記者講述:“前陣子有人舉報我賣過期食品,其實是包裝磨損導致生產日期模糊,‘普法茶亭先豐站’的律師當天就陪我去市場監管局說明情況,還指導我優化了進貨臺賬的記錄模式,現在心裡踏實多了。”

記者瞭解到,除了普法和行政複議指導工作,調解也是“普法茶亭先豐站”的重要職能之一,在試點工作中廣受好評。今年5月,盧溝橋街道的王大姐因爲鄰居在樓道堆雜物與其鬧得不可開交,“普法茶亭先豐站”的調解員先後上門三次,帶着物業公司工作人員現場覈對樓道規劃圖的同時,邀請社區老黨員一起評理,終於解開了居民心裡的疙瘩,不僅清理了雜物,大傢伙還一起給樓道進行了大掃除。“不是硬邦邦講法條,而是結合法理情幫着大家找臺階,這調解有水平。”王大姐說。

自今年3月試運行以來,“普法茶亭先豐站”已爲轄區居民調解各類糾紛320餘起,累計服務羣衆超5000人次。隨着近日“普法茶亭”進社區(村)全域啓動和“e圖通法治”小程序的發佈,320餘個站點像繁星般散落在全區各個社區(村),把茶亭的服務從公園延伸到了居民樓下,正式邁入“家門口+指尖上”雙軌覆蓋的新徵程。

這些站點延續了茶亭的“茶桌文化”——沒有嚴肅的櫃檯,律師和居民圍坐在一起,聊着家長裡短就解決了法律問題。“用羣衆聽得懂的話講法,用羣衆信得過的方式辦事”,正是“普法茶亭先豐站”不變的傳統。現如今,由律師、法律服務工作者、退休法官等組成的志願者隊伍,已開始爲羣衆提供普法、諮詢、調解、行政複議指導等一系列服務。

作爲法治電子地圖3.0版的“e圖通法治”小程序,在全面收錄“普法茶亭先豐站”服務點位信息的同時,推出一系列法律服務,居民線上提交具體普法需求後,平臺將精準匹配服務資源,對於行動不便的居民,還會專門安排人員上門服務。

豐臺區司法局局長高建忠表示,“普法茶亭先豐站”全域啓動與“e圖通法治”的上線,是司法服務向“有溫度、接地氣”邁進的重要一步,未來將持續完善“訂單式”服務機制,讓法治的溫度觸手可及。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