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0座重點地鐵站改善接駁環境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50座重點地鐵站改善接駁環境
地鐵站口騰空架棧橋,疏散大客流,拓寬人行步道;借用周邊單位空間,增設非機動車停放區……今年以來,本市持續改善軌道交通站點接駁環境。記者從市交通委獲悉,截至6月底,全市累計修復軌道站點接駁步行道18010平方米,修復站前廣場30902平方米,新增非機動車停放面積87901平方米,可停車輛5萬左右,拆除護欄6476延米,清理廢舊自行車834輛,複合利用綠化空間6308平方米,完善地鐵接駁設施,提升乘客出行環境。
地鐵西釣魚臺站外,曾經電動車無序停放、人車混行的場景不見了,乘客走出車站幾步路,就可通過一座新建的棧橋,快速前往周邊醫院和單位。“這座車站周邊,有多家大醫院,還有政務大廳,高峰時段不僅人流量大,非機動車數量也非常可觀,車站前本就不寬的接駁步道通行壓力很大。”甘家口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李響介紹。
爲解決地鐵站外的秩序問題,在多部門協作下,利用路邊綠化空間建起一座棧橋,橋下規劃非機動車停放區,新增40個非機動車車位,地鐵站門口的人行步道也拓寬了一米。昨天下午2點,記者在現場看到,身着深藍色制服的巡查人員,正在碼放停車區內的電動自行車。
爲提升軌道站點接駁環境,海淀區成立專班,創新推出“一巡多能”管理模式,統籌路側停車管理員、網格巡查員、文明引導員、志願者等800餘人力量,在早晚高峰時段加強站點值守,全天開展巡查,維護地鐵站口出行、停車環境。
站外空間有限,非機動車停放困難,這樣的共性問題在蓮花橋站有了新解題方案。西三環旁、地鐵蓮花橋站B口外,新增一處約80平方米的非機動車停放區,數十輛電動自行車在此有序停放。“依託‘街鎮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我們協調地鐵站外的京都信苑飯店,將飯店院內5個機動車車位取消,改造爲人行步道並施劃非機動車停放區,解決地鐵站口非機動車停車困難、秩序混亂的問題。”海淀區羊坊店街道城管科副科長牛振鑫介紹。
軌道交通站點接駁優化,是構建以軌道爲骨幹的“多網融合”綜合交通體系的重要環節。在軌道交通站點接駁優化提升工作中,各區凝聚合力、共建共治,圍繞50個重點軌道站點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提升接駁服務水平。
針對不同站點的客流特點,交通部門推出個性化接駁方案。其中,在魏公村、西北旺、學院橋等地鐵站,通過增設“地鐵魏公村站”“學院橋”等公交站位,實現50米範圍內的便捷公交接駁。在運營調度上,根據早晚高峰和平峰時段的客流差異,對專17路、專29路等6條線路採取區間車折返運營模式,靈活匹配乘客出行需求。
此外,新開C124路(地鐵朱辛莊站環線,線長9.1公里)、專160路(全長約3公里,服務嘉會湖站周邊小區)、專30路(方便東窯村、金盞地區接駁東壩北站)等線路,進一步織密了軌道站點與周邊社區、園區的連接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