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創新小初高貫通美術育人模式結碩果
近日,在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曉庚和廣西教研院美術教研員姜明明的指導下,北海市教科所美術教研員蒙文桂帶領教育團隊創新提出的“珠鏈式生長”小初高貫通美術育人模式,系統性破解了美育學段銜接斷層、地方文化傳承弱化、區域美育發展失衡等難題,構建起獨具特色的美育生態體系,爲區域美育發展提供了可複製的“北海方案”。
“珠鏈式生長”以“串鏈、滋養、煥彩”爲內核,將小初高全學段美育比作有機生長的珍珠鏈,“珠”代表各學段特色育人成果,“鏈”象徵跨學段銜接機制,“生長”則體現素養進階與生態進化。這一創新理念打破了傳統美育的學段壁壘,爲一體化育人奠定了堅實基礎。
圍繞這一理念,團隊深度挖掘北海本土文化富礦,打造出特色“珍珠課程羣”。小學階段引導學生採擷鄉土文化,初中階段專注琢磨傳統技藝,高中階段則側重創生現代表達,形成循序漸進的三階課程體系。“海貝殼”“疍家服飾”等地方文化元素被創造性轉化爲美育載體,催生出一系列充滿地域特色的學生作品,讓本土文化在課堂中實現活態傳承。
爲確保“珠鏈”環環相扣,團隊構建了強有力的“學段銜接鏈”教學模式。通過小初高一體化教研機制、雙師協同課堂及素養銜接評價標準,顯著提升了教師的跨學段課程設計能力。依託名師工作室實施的“琢珠計劃”,已培育出市級以上骨幹教師32名、特色技能人才74名,推動形成“一校一品”的美育發展格局。
在區域協同方面,以名師工作室爲軸心的“雁陣式協同鏈”聯動政、校、社多方力量,構建起“珍珠共生體”。“送教下鄉”輻射教師近3000人次,2.1公里的疍家小鎮牆繪、北海外灘美育長廊等標誌性成果,讓美育走出校園,融入城市肌理,形成可持續的區域美育能量環流。
歷經採珠、育珠、串鏈、煥彩四個階段的深耕,該模式已累計覆蓋學生2萬餘人,近五年學生獲國家級美育獎項17項、自治區級34項,教師獲市縣級以上獎項136項。如今,“珠鏈式生長”不僅讓北海美育實現了從分散到聚合、從獨立到共生的跨越,更讓海洋文化的基因通過藝術教育深深植根於青少年心中,讓這串閃耀着智慧與匠心的“美育珠鏈”,在珠城大地上持續煥發光彩。(陳量燕)
來源:北海市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