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
22年來,累計有約5.5萬名志願者奔赴新疆基層——(引題)
“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吳鐸思 馬安妮
“到邊疆去點燃了我內心潛藏的激情和熱情。”新疆烏恰縣烏恰鎮黨委書記餘漁說。
2019年的夏天,餘漁從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畢業後,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列車,三天兩夜,橫跨8000公里,來到了阿圖什市阿扎克鄉提堅村。
和家鄉四川一樣,這裡山多;和家鄉不一樣,這裡的山更貧瘠。“開始很不適應這裡的氣候,鼻子裡很乾,感覺身體缺水。”餘漁說。
從只有一臺電腦的簡陋辦公室,到語言溝通上的困難,餘漁憑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從頭學,從頭幹”。挖渠修溝、採摘葡萄、林果埋冬……每到農忙,人羣中總能看到他的身影。
紮根邊疆6年,從黨支部副書記到鎮黨委書記,餘漁秉持着“心懷家國、建設邊疆”的信念,一步一步落實“爲人民服務”的使命擔當。
據統計,自2003年實施西部計劃以來,已累計有5.5萬餘名志願者奔赴新疆基層服務,服務期結束後,有1.3萬餘人選擇紮根新疆,建設新疆。
廣袤無垠的戈壁灘、連綿起伏的沙丘,這是一羣青春身影的選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熱情,從五湖四海而來,奔赴西部。
“我的選擇是邊疆”
“從小我就喜歡聽屯墾西域、戍守邊疆的故事,內心有仗劍走天涯、一心報中華的英雄夢。”學習研究經濟學、國家安全與工程學交叉學科問題多年的餘漁,深知新疆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新疆就是我心中的‘遠方’。”
現實和理想中的差距,曾給餘漁當頭一棒。炎熱的夏天讓地處沙漠氣候的阿扎克鄉更加乾燥,強烈的紫外線曬傷了他的皮膚。
村裡的條件簡陋,辦公室沒暖氣,一臺電腦,大家排隊使用。
餘漁回憶道,畢業前夕,有企業向他發出高薪邀請,但他拒絕了。“習慣了一種生活後,再選擇去邊疆吃苦,我擔心自己無法走下去。”
懷揣着一顆赤子之心,餘漁將心底的衝動化爲行動——“選擇邊疆。”
在阿扎克鄉3年來,餘漁帶領當地居民盤活閒置房屋,整合資源打造服裝產業生產加工區和木納格葡萄倉儲保鮮區,吸引了22家企業落戶,產值突破2億元,形成了全市最大的農村產業街,讓上千村民實現就近就業。
2023年初,餘漁被調往烏恰縣烏恰鎮,該鎮地處高原,羣山環繞,經常發生短時強降水。當地部分小區排水設施不完善,屋內積水常常困擾村民。
上任第一天,解決排水問題被餘漁記錄在工作手冊中。走訪調研找原因,邀請專家想辦法,協調相關部門解難題……很快,積水問題被徹底解決。
有了經驗,餘漁和同事們總結出“說、商、辦、評”四字工作法,並在每週組織“百姓議事會”,辦好羣衆提出的每件事。
望着建起的舞蹈室、圖書室、棋牌室,餘漁對智慧社區的建設有了更清晰地規劃。“需要乾的事情還很多,希望能讓烏恰鎮百姓生活越來越好。”他說。
一根銀針守健康
“吾今離豫出陽關,不畏艱險誓西行,意志堅定磐如石,一顆銀針濟蒼天。”2016年7月,在接到西部計劃錄取通知書時,韓志勇激動地寫下一首詩。
“到了哈密後,我就申請去伊州區最偏遠、最艱苦的鄉鎮衛生院。”韓志勇說,“既然來了,就要去最需要我們的一線。”
剛畢業的韓志勇,成爲哈密伊州區沁城鄉衛生院的一名鄉鎮醫生。他學的是中醫,當時衛生院的中醫藥使用率並不高,如何破冰?
“當時帶我的鄉村醫生,會介紹病人給我,看我執筆開方,確認安全後再簽字發藥。”韓志勇說,“在他的幫助下,越來越多的病人找我看病,還有從哈密專門開車來的患者。”
在基層衛生院工作的幾年間,他獨創針對多個病種的貼敷方藥,實踐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90後”韓志勇從花樣青年,迅速成長爲“老中醫”。
“當看到鄉鎮衛生院最新的設備因無人會用而閒置,我就決定要留下來。”一次義診讓他更加堅定留在西部的決心。
2019年,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專家楊俊紅前往韓志勇所在的衛生院進行義診。“那次經歷,讓我真切感受到自己診療能力的不足。”於是,他決定繼續進修。
2021年,韓志勇考入了哈密市第二人民醫院。同年,該院決定大力發展中醫藥,細化中醫專業,他被派往哈密市婦女兒童醫院創建中醫兒科門診。
“我會繼續深耕專業技能,守護一方百姓健康。”韓志勇說。
西部廣袤,大有可爲
“或許你不信,在木壘縣誌願服務的3年是我人生中最開心的時光。”今年40歲的張翠娟來疆已有17年,從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成長爲一名基層人民調解員,她始終踐行着“紮根西部 爲民服務”的初心。
2008年,畢業於臨牀醫學專業的張翠娟如願成爲西部計劃志願者其中一員,她當時被分配到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一個鄉鎮衛生院。
當時交通不便,張翠娟服務的大多是哈薩克族牧民,他們隨草場遷徙。“我們經常騎着摩托車去牧民的氈房裡給他們看病。”她回憶,“雖然語言不通,但每一次去都能吃上熱乎飯。”
服務期還未滿,張翠娟因水土不服出現了嚴重的內分泌失調,“當時團委團幹部帶着我看病,讓我感受到我在新疆是有家人的。”
一次次,感動的火苗彙集。西部計劃志願服務期滿後,她選擇留在新疆。
和張翠娟一樣,新疆成爲越來越多“西部計劃”志願者的第二故鄉。“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已成爲千千萬萬個青年的人生選擇。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