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丨“我把信仰種進這片滾燙的土地”

(原標題: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丨“我把信仰種進這片滾燙的土地”)

“我們計劃依託平桂區第一書記鄉村振興聯盟,重點培育本土區域性品牌。”連日來,在賀州市平桂區大平瑤族鄉里頭村村委,李灝都在跟進與廣東高校和企業合作的合作事項。

留着短碎髮,一張娃娃臉上總掛着開朗陽光的笑容,精神幹練又具有親和力,這是今年27歲的李灝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李灝是廣東梅州人,2020年,他報名參加西部計劃,成爲當年賀州市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志願者,服務的首站在賀州市昭平縣五將鎮。

志願服務期間,李灝組織籌備昭平縣大學生成長促進會,幫助近700名昭平籍大學生與家鄉團組織建立聯繫;致力於講述基層真實故事,深入青少年羣體中開展宣講,照亮別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我。

李灝(右)與龍槽村第一書記共同開展駐村講堂並直播帶貨。受訪者供圖

在志願服務期滿後,李灝毅然選擇留下,並主動向黨組織申請駐村。2023年5月,李灝成爲賀州市平桂區大平瑤族鄉里頭村的第一書記。

裡頭村,因地處“大山的裡頭”而得名,是大平瑤族鄉三個瑤族村之一,也是鄉里最偏遠的村。李灝緊緊圍繞“強黨建、育產業、聚合力”總體發展思路,破解偏遠山區發展難題。

“之前裡頭村曾經與相鄰的村組因爲一片林地的界線劃分問題產生分歧,雙方對林地的歸屬和使用權爭議很久,長時間僵持未能得到妥善解決。”村民李飛飛告訴記者,李灝駐村後得知此事,積極奔走,傾聽雙方想法後耐心溝通協商,最終雙方意見達成一致。

爲了讓山裡孩子看到更廣闊世界,他積極與母校東莞城市學院牽線搭橋,以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實踐爲契機,在大平瑤族鄉舉辦同心營、電商直播助農、鄉村牆繪等活動,助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融。

村內基礎設施因自然災害遭到破壞,李灝多次向上爭取資金進行修復;當困難羣衆面臨禦寒物資不足的過冬難題,他募集40萬元愛心物資;村內道路無路燈,羣衆夜間出行不便,他爲村民爭取了110盞太陽能路燈……

“村裡剛開始發展羅漢果特色產業,面臨利潤不高、烘乾技術低下、產業鏈不完整等許多困境,李書記通過‘村集體+種植大戶+村民’的模式,拓寬村裡的電商銷售渠道。”裡頭村副支書李龍勝說。

李灝(右)與裡頭村支書在羅漢果地開展直播。受訪者供圖

爲幫助村裡發展產業,李灝牽頭組建起平桂區第一書記鄉村振興聯盟,一步步打開村級特色農產品銷路和名氣。

在李灝的努力下,小山村的改變悄然發生,村裡羣衆也對他很滿意。

兩年來,隨着他的工作成績被越來越多人看見,最初對他背井離鄉難以接受的父母也被李灝的堅持所打動。“他們最近一次到裡頭村看我時,父親囑咐了一句:既然選擇了留下,那就好好幹!”得到父母的認可,李灝眼眶溼潤起來。

“賀州是能幹事創業的熱土,我把信仰種進腳下這片滾燙的土地,用實幹去低頭耕耘。”李灝堅定地相信,在這裡,他能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