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市達茂旗:“訂單式”農業賦能鄉村振興
隨着氣溫逐漸回升,土地也開始從冬眠中甦醒,新一年的春耕備耕也拉開序曲。
今年種什麼?怎麼種?好賣嗎?這是農戶年年都會遇到的問題。傳統農業種植模式信息不對稱,往往盲目跟風種植,一年的辛苦勞作,時常因市場價格波動,難以保障收益。而如今,訂單式銷售,正悄然改變着這一局面。
“種子還沒下地,銷路就找好了!”春耕即將來臨,達茂旗石寶鎮水龍灘的種植戶王斌拿着簽訂的甜菜收購訂單協議,心裡格外踏實。在石寶鎮,同樣簽訂了收購協議的還有六、七戶。
石寶鎮坤兌灘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蒙俊恆向筆者介紹到:“最初是企業到我們村種植甜菜,後來我們就想可不可以我們種植賣給他們,他們能省一部分成本,村民們也能多一份穩定的收入。經過多方協商,2021年我們與企業簽訂收購訂單。企業提供種子、化肥、機械,進行全程跟蹤式服務,我們只負責澆水、除草,每年收入比較可觀,每畝能收入800到1000元不等,這種模式幾乎沒有風險。今年我們又與企業簽訂了近3500畝的收購訂單,大家現在對這個模式都非常認可。”
過去農戶常常面臨 “菜賤傷農” 的問題,但有了訂單式銷售,農戶可以根據訂單需求安排種植品種和數量。這樣一來,農產品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價格也能提前鎖定,農戶的收益得到保障的同時,收購方也能確保優質、穩定的貨源,從而實現雙贏。
主動走出去找訂單,讓黃花灘村曾經閒置的55座大棚有了新的身份——中藥材育苗基地。
“2024年,百靈廟鎮政府帶領我們出去考察,經過考察交流以後,發現我們達茂旗的氣候,土壤情況都很適合種植中藥材,我們與中藥材公司簽訂協議,回來盤活了55座大棚進行種植。”在達茂旗三中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曹崢的帶領下,筆者走進了種植中藥材的大棚。
初進大棚,滿眼“枯黃”,走近一看,根部仍然嫩綠。經介紹才瞭解到,那是中藥材知母,“這是過了冬季,上部看上去枯黃,但是一澆水,沒幾天就變綠了。”曹崢說:“我們這也是剛開始做,摸着石頭過河,但是因爲前期就簽訂了合同,所以就是種子種到地裡,就知道長起來肯定有銷路,有保障。今年四月份他們就會以市場價來收購我們的中藥材種苗。後期我們也會繼續延續這個模式。”
訂單式銷售解決農戶種什麼,怎麼種的同時,也爲牧民們養什麼、怎麼養提供了方向。
“喂。店裡需要再訂10只羊,還是老樣子,下午去挑選。”
“行,直接到牧場就行。”
剛走進達茂旗滿坡牛羊火鍋店就聽到老闆正在訂購羊肉。
說起火鍋店經營8年的立店秘訣,滿坡牛羊火鍋店總經理王文智說:“我們一直堅持用達茂本地的牛羊肉,口感保證,原材料是關鍵。我們和多家牧民簽訂了訂單採購羊肉,以高於市場的價格購進,每月大約用肉量在1500斤左右,也就是四五十隻羊。這種方式一方面能確保貨源的充足穩定,保證了肉的品質,讓食客品嚐到真正的達茂草原羊,另一方面也能幫助牧民提高收入。”
我們跟隨着滿坡牛羊火鍋店總經理王文智來到了巴音敖包烏蘭察布嘎查嶽建軍家的牧場,一隻只膘肥體壯的羊在等着被挑選。嶽建軍樂呵呵地將挑選中的羊裝車拉走,“我和王總以訂單模式合作了四五年了,他們提供訂單,我提供羊肉。這種模式比我以前自己銷售,銷路固定,收入也提高了。我現在養的200多隻羊,羊不用養太多,收入也有保證,草場壓力也能減少,一舉三得。這個訂單模式挺不錯的。”
這樣事前寫“合同”,收貨靠“訂單”的方式,讓種養殖銷售無後顧之憂,將致富路延伸到羣衆家門口,最大限度調動農牧民種養的積極性。
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和完善,產業振興絕不能靠“單打獨鬥”。主動向外銜接企業尋求銷售訂單,向內動員引導合作抱團發展,深化拓展產銷融合,力爭通過更多的“訂單”帶動延鏈發展,企業爲發展搭橋,羣衆爲致富找路,以產業振興助推鄉村振興。(趙楠)
來源:達茂旗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