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農業文化遺產“上新”賦能鄉村振興
本文轉自:人民網-觀點頻道
孟 哲
近日,甘肅皋蘭什川古梨園系統、浙江德清淡水珍珠複合養殖系統、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統三項遺產成功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至此,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增至25項,數量繼續保持世界首位。這不僅是對我國悠久農耕文明的認可,更讓傳統農耕智慧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這些農業文化遺產,是鄉村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智慧結晶。比如,甘肅皋蘭什川古梨園的“天把式”高空作業、高杆吊枝等獨特農作法,配合撣花震蟲、煙汁殺蟲等綠色植保措施,至今仍在爲梨樹生態種植提供範本。又如,浙江德清淡水珍珠複合養殖系統,巧妙運用魚蚌共生原理,與當下綠色漁業發展理念不謀而合。再如,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統,憑藉特有的茶樹品種和製茶技藝,爲保護種質資源提供了寶貴樣本,讓古老的茶香在新時代愈發醇厚。這些古老技藝,猶如一把把“金鑰匙”,爲破解現代農業生態保護、品種改良等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農業文化遺產,承載着一方水土的歷史記憶與民俗風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舉辦的梨花節、珍珠文化節、茶文化節等活動,不僅傳承了農耕文化,更喚醒了人們心底的文化記憶,成爲展示地域特色的金字招牌。
農業文化遺產對鄉村振興的賦能作用不容小覷。作爲鄉村文化的根脈,挖掘傳承這些遺產,能夠極大豐富鄉村文化內涵,築牢文化自信根基。無論是見證皋蘭梨園興衰的古梨樹羣,蘊含德清水鄉智慧的珍珠養殖系統,還是傳承福鼎千年茶香的白茶文化,都在持續滋養着鄉土文化,爲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精神動力。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農業文化遺產憑藉獨特資源稟賦,爲鄉村產業發展開闢新路徑。以古梨園、珍珠、白茶爲依託的特色農產品及其深加工產品,不僅帶動地方經濟的增長,更藉助國際影響力提升了附加值、拓展了市場,成爲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同時,隨着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傳統技藝的價值被重新認知,既留住了懂傳統技藝的農民,也吸引了專家學者、年輕人才返鄉創業,培育出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爲鄉村發展注入新理念、新技術。
當然,要讓農業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還需多管齊下。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建立健全保護機制,加強對傳統技藝、文化習俗等傳承和弘揚;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推動文化遺產與現代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文化品牌。
三項遺產系統的入選,既是對過往保護工作的肯定,更是全新的起點。我們應以此爲契機,深度挖掘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讓這些古老的農耕智慧在新時代持續綻放光芒,爲我國農業強國建設和全面鄉村振興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