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扶產業轉型 激發內生動力 “百千萬工程”躍動深圳力量
深圳新聞網2025年8月2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吳亞男)在河源、潮州,“深圳標準”新能源超充站,讓當地居民體驗到“一杯咖啡,滿電出發”的便利;在汕尾,一個個重大產業項目在深圳與汕尾共建產業合作園區落戶,企業趕生產忙出貨,生機勃勃;在汕頭南澳,深業農科打造的南澳四季田園,把昔日的荒蕪地“變身”爲農旅新景區,吸引衆多遊客前來……
這些場景,正是深圳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的一個個生動案例。
記者注意到,深圳紮實推進與汕頭、河源、汕尾、潮州4市對口幫扶協作和與惠州3縣對口產業協作,加快推動與周邊城市協同融合發展,更好發揮深圳輻射帶動作用。2023年以來,我市先後選派2輪共計790名幹部常駐當地市縣鎮村,安排幫扶資金超100億元,把深圳高新科技、優勢產業、技術人才、經驗標準等帶到當地去,實現從“輸血”到“造血”轉變,推動當地產業轉型升級,激發內生動力,新興業態蓬勃發展,助力對口地區高質量發展,老百姓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合作共贏 “深圳所能”對接“對口地區所需”
“又快又方便,‘深圳超充’確實不一般。”近日,在河源首座“深圳標準”新能源超充站,當地居民張先生感受到極速充電帶來的快捷。他說,自己上個洗手間的功夫,已經充了大概可以行駛300公里的電量。
這座超充站完全按照“深圳超充”的建設標準,全套設備均採用華爲目前最先進的液冷大功率超充技術,與普通快充相比,能夠節約60%的充電時間。
不僅在河源,“一杯咖啡的時間,續航里程增加300公里”這樣的極速充電場景,已經相繼落地多個深圳對口地區,“深圳超充”技術填平當地新能源基建“窪地”。
記者注意到,深圳創新幫扶協作工作機制,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原則,推動深圳理念、深圳模式及深圳標準、深圳技術率先落地對口幫扶協作地區,爲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提能升級貢獻深圳方案。
事實上,深圳不斷強化輻射帶動作用,以“深圳所能”對接“對口地區所需”,充分發揮幫扶協作機制“搭平臺、建橋樑”作用,組織深圳企業、商協會、金融機構、社會組織等到對口幫扶協作地區開展各類對接活動,形成雙向互促的合作成果,爲對口幫扶地發展增加內生動力,也爲深圳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活力。
今年4月28日,深圳“‘攜手共贏’產業對接會——走進對口地區系列活動”首場在汕尾舉行,來自人工智能、設施農業、數字農業、生物育種等領域的15家深圳企業,與汕尾的20多家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面對面交流互動,部分企業達成合作意向。
利用深圳優勢,增強對口地區活力。前不久,深圳各級人大代表分別到潮州、河源、汕頭、汕尾深入一線實地調研,促成多項合作,23個項目現場簽約,涉及生產基地建設、高科技產業合作、農產品購銷等,以“深圳優勢+地方特色”的合作模式,加快推進“百千萬工程”。
優勢互補 形成跨區域產業協作“深圳模式”
“面對華南地區廣闊的市場機遇,公司經過深入調研,決定在潮州設立南方生產基地。”捷創睿醫療科技(潮州)有限公司是首批進駐深潮產業合作園區的企業之一,該公司總經理韓書山說,公司此前已在深圳坪山設立技術研發中心,目前形成了“深圳研發中心+潮州生產基地”的發展格局。
作爲深圳潮州共建的市級產業轉移合作園區,深潮產業合作園區依託深潮兩地的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等優勢,遵循“強鏈、延鏈、補鏈”原則,圍繞潮州“3+3+2”現代化產業體系規劃與深圳“20+8”產業集羣發展需求,引進新材料、裝備製造、醫療器械等產業鏈優質企業,發揮兩地優勢互補,打造深潮產業協同發展新高地。
發揮產業、科技、資金等優勢,深圳把工作重心放在幫助對口地區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上,共同規劃建設4個市級產業合作園區、23個縣級特色產業園區,將對口幫扶協作資金75%用於支持產業轉移合作園區基礎設施、招商引資、營商環境等方面建設。
目前,深圳已引導900餘家企業到對口地區設立企業、投資興業,落地200餘個百萬元以上產業項目,形成“總部+基地”“研發+生產”“委託+代工”“生產+服務”等跨區域協作模式。
數據顯示,2024年,4個市級園區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358.44億元、增加值86.54億元,23個縣級園區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646.80億元、增加值329.65億元。深圳-河源、深圳-汕尾2個市級結對關係及南山區-濠江區等8個縣級結對關係,獲省推動產業有序轉移考覈“優秀”等次。
新舉措頻頻,新成果累累。深圳與對口地區開展聯合招商活動,圍繞產業資源供需對接,拓展招商渠道、出臺園區政策、開展“基金招商”,2024年累計舉辦各類招商引資對接活動100餘場,新引進超億元項目26個;聯合對口地區創設總規模25億元的園區產業基金,聯動深圳創投機構,通過“以投促引”吸引產業鏈鏈主企業落地。
打造“類深圳”營商環境和政務服務。深圳建立市、縣兩級營商環境對口幫扶協作長效機制,提升園區運營效率和服務品質;組織對口地區營商環境全覆蓋培訓,學習借鑑深圳營商環境改革經驗做法,建設跨城通辦服務專區和異地收件平臺,實現與對口地區近1500項政務服務事項異地辦理。
勇挑重任 以“深圳速度”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
走進粵北山區的河源龍川新城建設現場,機械轟鳴聲不絕於耳,施工車輛往來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3月,2025年度龍川新城首季建設項目集中動工,總投資22.4億元的起步區16個項目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涵蓋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及產業項目,標誌着這座規劃面積約58.2平方公里的新城建設駛入“快車道”。
龍川新城火熱建設的背後,是高起點、高標準的規劃引領。煥發“秦漢嶺南第一古鎮”新活力、“幹出一個像樣新城”是省委、省政府賦予龍川新時代的使命任務。一年多來,深圳充分發揮橫向對口幫扶作用,加大資金等要素資源支持力度,主動援助規劃設計和項目建設,高標準牽頭編制河源龍川新城規劃,出資30億元成立兩地合資的平臺公司負責建設運營,推動龍川新城規劃建設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爲全力打造以縣城爲載體的新型城鎮化示範樣板開好局、起好步。
在全省推進“百千萬工程”中,深圳始終以“深圳速度”高品質高標準打造幫扶協作示範工程,展現特區擔當和作爲。
前不久,深圳市建築工務署負責建設的梅州市梅縣、平遠深圳小鎮安居工程獲評爲廣東省推進“百千萬工程”工作中表現突出的集體之一。作爲深圳4.77億元援建的2024年梅州市“6·16”特大暴雨災後重建安居工程,該項目僅用142天便實現竣工交付,不僅圓了受災羣衆的“安居夢”,也成爲深圳以“百千萬工程”提升縣域綜合實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躍上新臺階的生動註腳。
“非常感謝深圳的幫助和支援,讓我們一家這麼快就住進了寬敞明亮、配套齊全的新房。”已經搬進新家近半年的當地羣衆王芹香滿臉喜悅。
事實上,該安居項目不單爲安置羣衆打造出了安全舒適的住房,也通過先進的建設理念,有效提升了當地城鎮建設水平與公共服務能力,同時項目建設還注重產業導入與基礎設施配套協同推進,成爲“百千萬工程”在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方面的成功實踐。
數說
“百千萬工程”
深圳紮實推進與汕頭、河源、汕尾、潮州4市對口幫扶協作,和與惠州3縣對口產業協作。2023年以來,我市先後選派2輪、共計790名幹部常駐當地市縣鎮村,安排幫扶資金超100億元,大力支持對口地區高質量發展。
深圳與汕頭、河源、汕尾、潮州分別共建1個市級產業轉移合作園區,各區(新區)與23個結對縣共建1個縣域特色產業園區,目前已引導900餘家企業到對口地區設立企業、投資興業,落地200餘個百萬元以上產業項目。
在省內對口地區打造精品示範村74個,結對的16個鎮、118個村被推薦爲省“百千萬工程”第二批典型鎮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