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週末雙休還給高中生”引發家長爭議,學校推行難點在哪?
距離2025年高考已不足百日。近日,全國多地逐步推進落實普通高中雙休制度,引發公衆關注。湖南、山東、浙江……多地普通高中宣佈週末雙休。
對此,學生、家長、社會各界存在不同聲音。高中實行週末雙休爲何引發爭議?從高中生身心健康角度看,週末雙休可能產生哪些影響?把週末雙休還給高中生的同時,如何破解家長對升學的焦慮?
多地高中推行雙休制,大致分三種模式
記者瞭解到,我國自上世紀末以來推行一週雙休制度,對於學生羣體,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也早有明確規定。教育部2009年印發的《關於當前加強中小學管理規範辦學行爲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不佔用學生法定休息時間加班加點或集體補課”,其中就包括普通高中。
然而落實中並非如此。多年來,在高考成績的壓力下,一些高中學校把雙休變成了單休,甚至變成“月休”,成了公開的秘密,這種現象在中學普遍存在,尤其在畢業班更加突出。
“這種現象是不正常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這造成的結果是學生一週中在校的時間過多過長。此次部分地方發文恢復雙休,其實是迴歸常態。
記者注意到,根據近日各地高中推行雙休的實際情況,大致分爲三種情形。一是,從高一到高三嚴格執行雙休;二是,高一高二雙休、高三年級單休;三是實行雙休,學生週末以自願爲原則留校學習。
例如,2月25日山東臨沂第三中學發佈的通知顯示,週末實行雙休制。單週校內休,學校開放教室、圖書室、閱覽室等場所,供學生自主學習,安排老師值班維持秩序;雙週離校休,週五下午放學後學生離校,週日晚上返校自習。
據媒體報道,浙江省杭州市高一、高二年級全面停止週末返校;江蘇揚州、南通等地高一、高二雙休,高三調整爲單休;湖南永州、邵陽、懷化等地的家長陸續收到學校通知,將在高一高二年級實行週末雙休。
在四川省網上羣衆工作平臺“問政四川”,四川成都新都區教育局答覆家長提問稱,新都區高中學校目前嚴格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的有關要求作息,週末實行雙休。週末期間,在堅持自願原則下,學生可根據需要到校學習,學校爲學生免費提供學習場地,並加強教育教學管理。
在東莞市陽光熱線問政平臺,有網友諮詢高中雙休何時落地,東莞市教育局回覆:我局要求高中學校按照國家法定節假日安排放假,學生週末以自願爲原則留校自習。
家長觀點不一,學生呼籲“給教育應有的呼吸感”
要不要把雙休還給高中學生?這個話題在家長圈一石激起千層浪。
一位河北省高三學生家長表示,距離高考還有三個月時間,正是關鍵時期,如果突然改雙休,孩子的學習節奏會被打亂,尤其是不自律的孩子,學習效果恐怕會打折扣,不支持高三年級改爲雙休;對於高一高二年級學生來說,可以進行適度放鬆。
另一位江蘇省的高一學生家長則希望保留原來的單休制度,在她看來,每週放鬆一天孩子勞逸結合,如果改爲雙休,多出的一天時間勢必要爲孩子考慮校外培訓機構輔導,又會增加一筆支出。
2月14日,有網友發帖“長沙高中家長反對雙休”,認爲“壓縮成五天上課時間,教學進度太快,絕大多數學生將聽不懂,將影響整個長沙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影響長沙市的升學率。突然改成五天課程,打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計劃和進度,將會給學生們帶來重大幹擾,讓家長們也無所適從”。
還有家長認爲,“高中雙休,並不能達到真正休息的目的,學生們參加校外培訓,家庭經濟負擔陡增,而且還達不到學習效果。”“當學校教學時間縮減後,高知家庭可通過聘請專業家教或自主輔導維持學習強度,而普通家庭將面臨系統性知識補充的困境,客觀上可能加劇教育分層。缺乏學校規範管理的情況下,父母不能陪伴,在遊戲、短視頻、偶像劇等的誘惑下,如何建立有效的家庭監督機制、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將成爲多數家庭需要面對的現實難題。”
在“問政湖南”平臺上,家長們表達了不同聲音,希望把雙休還給高中學生。多位市民在“問政湖南”平臺發帖,建議“落實高中雙休制度”。2月23日,一位家長髮帖稱,支持實行雙休政策,孩子進入高中後,睡眠時間嚴重不足,週六也要上全天課,週日下午將說好的社團課改成上自習或者小題訓練,晚上還要上晚自習,上十幾天的課,才放一天半的假,長時間的高壓力學習並不會有很好的效果,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家長交流,家長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導致彼此都變得陌生。實行雙休政策,老師學生都有足夠的時間休息,也可以培養學生自覺能力。
該平臺也有一位自稱來自道縣五中的高二學生髮帖稱,雙休政策不是簡單的作息調整,而是對教育本質的迴歸,它給予教育應有的呼吸感,讓學習成爲主動探索而非被動填充,讓成長保持自然節律而非揠苗助長。
改變“分數至上”觀念,建立有效的家庭監督機制
“高中恢復雙休,不僅對學生來說是減負,對老師也是減負。”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即便學生週末兩天在學校上課,成績也未必能提升很多,學生長期處在被動的疲勞狀態,難以消化所學,成績反而有可能下滑,結果就是消耗了時間,還沒有太多的收益。
然而推行高中週末雙休,在部分地區具體實施中存在一定難度。儲朝暉指出,原因在於考試招生的方式沒有改變,評價標準仍然單一,高考成績成爲學校和家長關注的核心,“分數至上”在很多學校和家長的認知中仍然存在,很多人就簡單地認爲拼的時間越長,對分數越有幫助。“要讓這個問題不再是一個問題,還需要推動系統性深層次教育改革。”
當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爲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指出,我國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佔總患病人數的30%;50%的抑鬱症患者爲在校學生。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中,初三年級和高三年級學生成爲重點關注對象。而高度緊張的學校作息和課業壓力,成爲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大原因。
從學生心理健康角度出發,教育部全國學生心理健康諮詢委員會副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院長周曉林表示,雙休制可以給學生的成長留出喘息空間,讓教育迴歸“育人”本質。對於迴歸雙休後家長的焦慮,周曉林指出,還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和家長意識觀念的轉變,建立有效的家庭監督機制,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這也是一項需要從小培養的系統性工程。
他建議,迴歸後多的一天休息日,不要剝奪孩子的自主權、將其送進校外培訓班,可以鼓勵孩子增加體育活動、朋友間的社交活動,這對孩子本身的身心健康及學業發展都是有好處的。
新京報記者 馮琪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