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機構連續性侵案 新北祭3措施
新北市議員鄭宇恩昨在社會局專案報告指出,對於機構案件應該建立跨局處討論與通報機制。圖/取自鄭宇恩臉書
新北市某安置機構半年內連傳連續性侵事件,至少6人捲入,議員批橫向通報延遲,錯失第一時間接住孩子,社會局祭出三大強化措施,增加2次不預警實地查覈、加速趕工其他緊急安置空間,並結合兒童精神科專業醫師等輔導矯正加害人。
該機構今年2月至7月陸續發生多起性侵案,有學童性侵被害學童,不料機構未安排獨立住宿,導致另名學童也遭毒手,成爲「受害者變成加害者」的惡性輪迴。
社會局昨到議會閉門專案報告表示,本案是機構主動發現並通報社會局,家防中心第一時間聯繫婦幼隊,並依中央規定流程,由社工調查脈絡,再陪孩子前往警局作筆錄,以兒少利益優先,服務網絡間並無延遲通報。
議員鄭宇恩認爲,本應安置12歲以上少年的安置機構,卻安置未滿12歲的孩子,甚至有社工在週末夜晚要帶着兒少去住飯店、睡醫院,緊急安置量能不足須積極設法解決。孩子要就醫、要面試、會頻繁請假,應建立包含社政、教育及警政的討論機制,來決定孩子到底是否能用自學替代到學校上課。
鄭宇恩指出,機構事發後橫向通報遲緩,應訂定時效規範,5月下旬事發,6月下旬機構才通知學校,學校調查才通報警政系統,7月上旬完成報案程序。冗長的調查過程,應建立時效規範,才能即時做出應變及處置。
社會局提出三項強化作爲,已擴大結合兒童精神科專業醫師等輔導矯正加害人;除中央規定機構查覈,也增加2次不預警實地查覈;緊急短期安置機構共有45個,23戶類家庭共安置56位兒少,今年將再加速趕工18戶安置空間,預計可再增加42牀,解決牀位不足問題。
社會局說,兒少安置機構與寄養家庭不足,是全臺共同困難,新北首創「類家庭」,創造兒少安置第三條路,近年努力推展,也有外縣市跟進,將會持續利用多元手段,強化多元安置能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