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宜秀區:“開門問需”叩開羣衆“心門”

自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安慶宜秀區大橋街道堅持把“開門教育”貫穿始終,主動傾聽民意、迴應關切,把羣衆滿意作爲學習教育檢驗標準,全力將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爲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

“小區加裝充電樁後方便多了!”7月23日上午,在吳嘴社區吳嘴小區,居民徐洪益將電動車放在樓下新裝的充電樁充電。據他介紹,吳嘴小區系還建安置小區,建成至今近20年,常住人口約4000人。隨着近年來小區電動車數量的增長,原有的30個充電樁無法滿足居民需求。

社區工作人員走訪發現,吳嘴小區的“充電難”問題還導致私拉插座、飛線充電現象頻發,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爲滿足轄區居民充電需求,該社區積極引入第三方資源,根據居住人羣、電動車數量、電力分佈等情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新增電動車充電樁10處、電動汽車充電樁1處,可容納100餘輛電動車同時充電,確保每一棟樓至少設置一處電瓶車充電樁,解決了居民充電難題。

與吳嘴小區相似,肖坑社區的金三角花園小區也是人口密集的老小區。小區物業服務由社區兜底,提供保潔、保安等基礎服務。6月初安慶進入梅雨期,社區接到居民反饋牆體漏水問題,社區“兩委”成員立即上門查看,逐戶記錄漏水情況。經調查發現,小區屋頂及外牆防水設施年久失修,150餘戶居民家出現不同程度漏水、滲水情況,若全部翻新費用超千萬元。

在廣泛徵求羣衆意見後,該社區確定採用“居民自籌+社區兜底”分類施策方案,即居民均攤維修費用,對於困難家庭,社區兜底代繳,並選定22號樓作爲試點開展維修。施工時,社區黨員幹部聯合專業團隊與居民代表全程監督,嚴格把控質量。該方案及時解決了12戶家庭牆體漏水問題,受到轄區羣衆一致認可。社區正按照該模式,逐步解決剩餘民房漏水問題。同時,社區“兩委”認爲該模式具有可複製性,將推廣運用至其他適用的民生問題上。

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大橋街道通過調研走訪、“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來信來訪等渠道,構建“五個工作平臺、五項工作運行機制、全體黨員幹部參與”的“5+5+X”民聲呼應工作格局,廣泛收集羣衆對民生訴求、幹部作風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多渠道問需於民、多舉措整改落實,收集解決羣衆意見160餘條,推動作風建設與民生服務深度融合。(全媒體記者 餘永生 通訊員 朱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