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廣德:“黑科技”掀起灌區“節水革命”

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從“憑經驗”放水,到“按數據”放水。在廣德,隨着灌區信息化系統的全面普及,一場關乎農業灌溉的“節水革命”正在悄然發生。曾經“大水漫灌”的傳統灌溉模式,如今已被科技“改寫”。

春灌水先行,沃野潤新苗。日前,在廣德市新杭鎮百家廟灌區,工作人員正在對水庫下游渠道放水閘門進行調試,爲接下來的春灌用水做準備。與以往不同的是,工作人員無需手動開閘,只需在電腦端實時操控,閘門擡升多少釐米、向下遊放水多少用量,均可依託“雲端”系統,爲灌區配水提供數據支撐,實現了農田灌溉從粗放管理到節約集約轉變。

“我們這灌區信息化系統,是通過傳感器、物聯網等實時採集墒情、水位等數據,經系統分析後智能調控閘門、泵站等設備。通過灌區的信息化改造,可以實現灌區配水實時監控和遠程調控,提升灌區智慧化管理水平,助力灌區節水增效與可持續發展。”新杭鎮農業農村發展與村鎮建設辦公室主任李靖算了一筆賬,僅在百家衝灌區,依託灌區信息化系統,就可實現年均節水157萬方,改善灌溉面積4000畝。

這樣的節水灌溉模式,已成爲新杭鎮世平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的日常。今年年初,隨着百家衝灌區信息化改造的完成爲世平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800畝農田用水裝上了數字“水龍頭”,灌溉實現了精細化管理。“以前農田用水基本依靠經驗,按天數完成灌溉任務。渠道閘門一開,大水漫灌農田。結果往往是上游農田水浪費了,下游農田水還不夠。如今有了這信息化系統,我們一畝田到底該用多少水,用了多少水,心裡就有數了。”新杭鎮世平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魯世平的感慨道出了灌區信息化改造帶來的深刻變化。

帶來變化不僅是新杭鎮,如今在廣德,灌區信息化改造工程已全面鋪開,9座中型灌區全部裝上了“智慧大腦”,實現計量監測設備全覆蓋。在市水利局的水利信息化監測平臺,依託視頻監測系統和計量系統,各灌區骨幹渠道實時水位、流量、水量一目瞭然,灌溉用水精準計量。同時通過系統遠程控制設備的開啓和關閉,大幅提升了灌溉效率,節省了人力物力。

信息化賦能,重構傳統農業灌溉方式,“節水”已成爲廣德市農業發展的鮮明底色。“截至目前,該市共投入資金420萬元,完成信息化計量監測設備安裝45套,人工計量設施4處,建設了17處視頻監控,5座水閘安裝了遠程控制系統。”市水利局灌區負責人李長寶介紹,下一步,該市將不斷提升灌區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讓“智慧水利”更好地服務農業生產。(孫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