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大“紅色之聲”學生理論宣講團以青春力量讓紅色理論在皖地生根

2025年夏,安徽肥西小井莊的包產到戶紀念館裡,一羣青年圍在泛黃的分地契約前駐足沉思。“40多年前,這裡的村民敢闖敢試,敢爲人先寫下改革開篇;今天,我們要讓這份精神在新時代有新迴響。”安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紅色之聲”學生理論宣講團的成員們,帶着這份感悟踏上旅程,他們以理論爲筆、文藝爲墨,在蕪湖、合肥的基層土壤裡,播撒着紅色火種,書寫着新時代青年的傳承答卷。

黨建領航:爲宣講注入“根與魂”

“宣講要紮根基層、貼近羣衆,讓紅色理論真正走進百姓心裡。”這是安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劉玉豔對宣講團的殷切囑託。實踐期間,學院黨委副書記劉玉豔、學院副院長李祥興多次深入現場指導慰問,爲團隊注入強心劑。學院始終將宣講團建設作爲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組建了由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的指導團隊,從選題策劃到內容打磨、從形式創新到現場把控,全程給予精心指導。

“與同學們一起深入基層,見證理論宣講如何打動人心,這既是指導也是自我提升。”指導教師王瀛培的話道出了團隊成長的密碼——在黨的引領下、在專業指導下,宣講團成員的理論素養和宣講能力不斷提升,理論宣講的“根”扎得更深,“魂”鑄得更牢。

花樣傳聲:讓理論跳出“教科書”

“理論宣講不能照本宣科,要讓羣衆聽得進、記得住。”宣講團始終堅持創新宣講形式,根據不同受衆調整宣講內容與方式。在蕪湖市儒林西苑社區,宣講員何文卓以奇瑞“瑤光2025”戰略爲例闡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活動中還有詩歌朗誦、舞蹈等節目,讓居民易懂易悟;在鏡湖區赭山公園,他們用抗戰主題展板講述本地抗戰故事;在肥西縣山南鎮,結合中國農村包產到戶紀念館的歷史解讀改革精神傳承;在合肥市亳州路小學,通過問答、合唱等互動讓孩子們感受紅色文化。

從理論宣講到文藝表演,從實地參觀到互動問答,宣講團用青年人的話語體系,讓紅色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從“坐着聽”到“跟着動”,理論在花樣表達中活了起來。

校地攜手:爲宣講搭起“連心橋”

在蕪湖市瀂港街道和肥西縣桃花鎮集賢社區共建的“行走的思政課”教學實踐基地爲持續開展宣講活動搭建了穩定平臺,以前是走出去宣講,現在是紮下來做事。校地雙方將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協同育人,讓青年學子在服務基層中成長,爲安徽發展注入青春動能。校地同心讓青年聲音傳得更遠,讓黨的理論與羣衆的心貼得更近,使理論宣講從“一陣風”變成“四季春”。

青春作答:讓使命照亮“新徵程”

從烈士陵園重溫入團誓詞,到中建八局宣講黨紀精神;從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的深情回顧,到解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奮進展望。半個月裡,宣講團走進兩市六區縣,近20場活動見證着團隊的成長。“站在包產到戶紀念館裡,才懂‘敢闖敢試’四個字的重量。”隊長高兢雯的感悟,是所有成員的心聲。

“青春中國的故事,要由我們續寫。”正如他們在朗誦中所言,這場跨越半月的實踐只是起點,未來,團隊將以校地共建基地爲紐帶,用皖山皖水間的紅色故事創新理論表達,讓紅色基因在青春話語中煥發新活力。這羣師大青年正以行動接續安徽大地上的紅色薪火,他們堅信,青春與使命同行的道路,正沿着八皖大地向民心延伸,向着新時代安徽發展的前方鋪展。

(高兢雯 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