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學院團委:汲取地方紅色精神,激活“大思政”育人效能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張聰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這個暑期,當紅色主題沉浸情景劇《1978:十八個紅手印》在安徽滁州鳳陽縣小崗村“當年農家”院落上演,小崗村“大包乾”的歷史場景在沉浸式表演中重現,現場的學子彷彿穿越時空,與按下紅手印的改革先輩隔空對話;當全國千餘名師生奔赴皖東大地,在“農家思政”課堂裡聆聽鄉村振興故事,小崗精神在田間地頭煥發新的生命力……這是安徽科技學院團委深耕“大思政課”建設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該校團委以青年需求爲導向,創新構建“藝術活化歷史、實踐紮根鄉土、紅色淬鍊信仰”的三維育人體系,將思政教育從課堂延伸到舞臺、從校園融入鄉土,讓理想信念教育可觸可感、入腦入心。
“通過扮演‘大包乾’帶頭人,我真切感受到了改革者‘敢闖敢試’的勇氣,這種感動比課本上的文字更深刻。”近日,參與舞臺劇《1978:十八個紅手印》演出的學生耿世本說。這正是安徽科技學院“藝術思政”的獨特魅力——以藝術語言解碼歷史,讓青年在創作體驗中與紅色基因產生共鳴。
近兩年,該校團委帶領學生團隊創排了一系列直擊心靈的文藝作品:話劇《覺醒》以百年前青年的理想追求爲線索,通過“古今對話”的敘事方式,讓當代學子從“旁觀者”變爲“劇中人”;以安徽籍科學家鄧稼先爲原型的原創話劇《等待》,用細膩的情感刻畫展現“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核;情景歌舞《向未來》用獨屬於安科學子的“農科密碼”,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積極樂觀、勇挑重擔的朝氣……這些作品不僅是舞臺上的演出,更成爲流動的思政課堂,在校內外引發強烈反響。
安徽科技學院其中一個校區坐落於安徽鳳陽縣。傳統文脈的傳承同樣成爲安徽科技學院“藝術思政”的重要底色。舞蹈《鼓粹》創造性融合京劇的剛勁與鳳陽花鼓的靈動,以肢體語言講述非遺背後的家國故事;《紅巖魂》《我們》等朗誦與情景劇作品,用鏗鏘有力的表達再現革命先輩的信仰之光。此外,“非遺進校園”活動常態化開展,學生在鳳陽花鼓傳承、鳳畫繪製、艾草香囊縫製等實踐中,體會藝術價值,感受文化溫度。
爲確保藝術思政的方向與深度,該校團委主導編寫《小崗村紅色文化教學手冊》《沉浸式“小崗精神”研學指導》等材料,讓每一部作品、每一場活動都成爲價值引領的載體。
“小崗村的改革精神告訴我們,鄉村振興既要敢想敢幹,更要腳踏實地。”日前,西安工程大學的朱婧同學在參加完“傳承小崗精神 助力鄉村振興”全國專項實踐活動後感慨道。作爲這項活動的牽頭承辦單位,安徽科技學院在專項實踐品牌課程設計之初便打破“走馬觀花”的淺層實踐模式,以“農家思政”課程爲核心,讓青年在服務鄉土中深化對“改革創新、艱苦奮鬥”的理解。
其中,由學校師生原創設計的“農家思政”課程,通過“田間黨課”“農戶訪談”“政策宣講”“面對面”等形式,推動青年學子走進鄉村、瞭解國情。在小崗村的農家院落裡,學生們聽“大包乾”帶頭人講述改革往事;在田間地頭,他們調研特色產業發展,爲鄉村治理建言獻策……
近年來,安徽科技學院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格局,在“青馬工程”培育下,該校多個團支部獲評“安徽省五四紅旗團支部”。“與‘青馬課堂’準時相見已經成爲習慣,在這裡能看到同齡人的奮鬥故事,也能讀懂國家發展的大邏輯。”該校學生楊浩巖說。
安徽科技學院團委負責人說,以“三維”實踐構建起可感可知的“大思政課”生態,將抽象的價值理念轉化爲具象的育人實踐。希望持續開展紮根地方、貼近青年的創新探索,爲地方高校共青團思政工作提供鮮活樣本,彰顯新時代青年工作“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初心與使命。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