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理論·新氣象】以綠色金融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
(原標題:【微理論·新氣象】以綠色金融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
作者:鄒永華(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浙江大學城市發展與低碳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4年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在我國加快經濟高質量發展轉型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時期,新質生產力作爲突破傳統增長瓶頸、實現可持續動能轉換的關鍵抓手而備受矚目。
傳統生產力發展模式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嚴重製約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綠色、高效,旨在突破傳統發展瓶頸,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綠色金融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選擇。隨着國家《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發揮綠色金融作用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等政策的不斷出臺,綠色金融正逐漸成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戰略引擎。
綠色金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徵在於創新驅動、綠色集約與效率躍升,而綠色金融通過重構資源配置邏輯、優化資本流動方向,爲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撐。
一方面,我國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趨緊。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能源和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過度依賴傳統能源和高耗能產業,使得資源短缺問題愈發突出,生態環境壓力持續增大,亟需通過金融工具引導資本退出高耗能、高污染領域,轉向低碳技術研發與綠色產業佈局。綠色金融能夠引導資金流向綠色產業和環保項目,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環境的有效保護,緩解資源和環境壓力,爲新質生產力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從綠色技術研發到綠色產業培育,再到生態基礎設施建設,都離不開金融的有力支持。綠色金融可以通過風險分擔、期限匹配等金融設計,降低綠色技術研發的不確定性,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早期創新,形成“技術-資本-產業”良性循環。同時,綠色金融以環境成本內部化爲原則,通過碳定價、綠色信貸差異化定價等機制,能有效抑制負外部性經濟活動,推動生產要素向綠色領域傾斜,進而爲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健康、充足的新鮮“血液”。
綠色金融助推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邏輯
綠色金融可以有效引導資金流向,優化資源配置。一方面,基於綠色標準和評估體系,金融機構能夠憑藉專業評估手段精準識別具有發展潛力的綠色項目和新質生產力相關企業,通過提供信貸資金和發行債券等多元化金融工具爲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另一方面,對高碳行業的融資限制倒逼其轉型或退出,進一步引導資金從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向綠色技術產業流動,在加速淘汰落後產能的同時還能爲新質生產力的成長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從而推動經濟增長向知識密集型和綠色集約型躍遷。
綠色金融可以有力支持技術創新,激發增長動力。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於創新,綠色金融爲綠色技術創新提供了重要的資金來源。金融機構通過風險投資、綠色基金等金融工具,以及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知識產權證券化等業務,爲擁有核心知識產權的綠色科技初創企業提供早期資金支持,幫助企業度過技術研發和市場開拓的關鍵階段。同時,金融機構還可以與科研機構、高校合作,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科研機構與高校負責技術研發,企業則專注於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各方優勢互補,加速綠色技術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進程,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綠色金融可以顯著促進產業升級,構建綠色產業鏈。金融機構通過設立專項信貸計劃,確保有充足資金額度支持傳統制造業進行節能減排改造、採用環保工藝,實現產業升級。同時,針對綠色產業鏈的金融支持可以促進上下游綠色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技術交流,強化產業關聯,形成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推動綠色產業集羣快速發展,構建起完整的綠色產業鏈。
以綠色金融助推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是基石。政府應強化頂層設計,制定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明確新質生產力涵蓋的清潔能源、低碳技術等支持範圍,統一綠色項目認定規則,降低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性;加大對綠色金融業務的政策扶持力度,通過財政貼息和稅收優惠等,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開展綠色金融業務,引導資本流向綠色創新領域;建立健全綠色金融監管體系,加強對綠色金融市場的監督管理,將綠色發展等指標納入企業融資評估,確保綠色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是核心。金融機構要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不同市場主體的需求。除了傳統的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外,還應大力發展綠色保險、綠色信託、碳中和基金等新興產品。例如,推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和綠色技術保險,幫助企業分散環境風險和早期技術風險;開展綠色信託業務,爲綠色項目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渠道;完善碳交易市場,發展碳期貨、碳期權等碳金融衍生品,提高碳資產的流動性和價值發現功能,爲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更加豐富的金融工具。
加強綠色金融人才培養是保障。綠色金融的發展需要大量既懂技術,又熟悉金融和資源環境知識的複合型人才。高等院校應優化專業設置,設立綠色金融與工程交叉學科,開展綠色金融相關課程教育教學,培養具有紮實理論基礎的專業人才。金融機構要加強內部培訓,提高員工的綠色金融業務能力,爲不同企業提供個性化綠色金融服務,甚至協助科技型綠色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市。同時,應當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綠色金融理念和技術,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綠色金融人才,爲綠色金融發展和新質生產力提升提供智力支持。
強化國際合作與交流是助力。社會各界應積極參與全球綠色金融治理,加強與國際金融組織、各國金融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借鑑國際先進的綠色金融經驗和標準,推動我國綠色金融市場與國際接軌;通過參與 “一帶一路” 綠色發展合作,加強與共建國家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合作項目建設,輸出國內優勢技術,爲我國綠色金融機構和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促進全球綠色金融創新,共同推動新質生產力在全球範圍內的培育和發展。
綠色金融作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在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 “雙碳” 目標等方面具有難以替代的作用。通過完善政策體系、創新產品服務、培養專業人才和加強國際合作,將金融資源精準導入能帶來生產力躍遷的綠色技術領域,實現綠色金融從“資金輸血”到“價值再造系統”的身份轉變,必將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最終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增長的範式變革。(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助理應俊鵬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