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病種付費讓過度醫療沒市場
國家醫療保障局近日正式印發《醫療保障按病種付費管理暫行辦法》,推進按病種付費爲主的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所謂按病種付費,即通過對疾病診療進行分組或折算分值,實行醫保對醫療機構的“打包付費”。《辦法》明確,將爲醫保按病種付費建立病種分組方案動態調整機制,原則上每兩年調整一次。
按照我國傳統醫保按項目付費的方式,藥品、耗材、檢查項目用多少算多少。這種模式容易滋生“大處方”“大檢查”等過度醫療行爲,既加重患者負擔,也降低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國家醫保局自2019年推行按病種付費的支付方式改革,通過精準測算曆史數據、分組患者病情,對同組患者確定相似的費用標準。嶄新的“打包”支付,是糾治過度醫療的一劑良方。打破“醫保支付掛鉤服務數量”的邏輯,幫助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從“多做項目多得收益”,轉變爲“控制成本也有收益”。
同時提升的還有醫療服務質量和患者就醫體驗。此前,一些不用住院就可以康復的患者,爲了多報銷而傾向於住院治療。如今,不需要住院的日間手術被納入按病種付費,醫保支付標準跟住院與否沒有關係,緩解了住院病房的緊張,減少了醫療資源的浪費。據報道,截至2024年底,全國按病種付費出院人次佔比超過90%。在試點改革的醫療機構,診療行爲更規範了,時間和費用消耗指數也下降了。患者因爲少做了不必要的醫療服務項目,按比例報銷後個人負擔部分也可能減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夯實了醫保改革的民意基礎。將醫保改革紅利真正轉化爲羣衆健康福祉,爲構建更加公平可及、優質高效的醫療保障體系提供了樣本。
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獲得一片點贊,但也有人提出疑問:“如果一個人需要治療不止一種病,或者治療過程中衍生其他病種,怎麼辦?”支付模式的改革並非“一刀切”,對於住院時間長、資源消耗多、使用新藥新技術等不適合按病種支付的病例,醫療機構可申請特例單議,經過醫保部門審覈後,按照項目付費或調整支付標準,確保患者得到合理充分的治療。既建立“打包付費”的剛性框架,又爲複雜病情的支付方式留出了柔性調整的空間,《辦法》力求在規範效率與人文關懷之間實現平衡,有利於保障患者就醫診療的科學性與公平性。
按病種付費,既是確保醫保基金可持續使用的有效舉措,也是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實踐。統籌地區醫保部門應嚴格執行收支預算,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能。各醫院也要在優化診療流程的同時,進一步將基金效益轉化爲節節攀升的醫療服務質量。醫保支付方式的變革,織密了民生保障的網絡,體現了讓每一分醫保基金都在守護健康中綻放價值的初衷。(辛音)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