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題材驅動獲利、企業併購成為新常態 科技基金雙動能熱轉

法人指出,雖然長期總體經濟的定錨點正在鬆動,但人工智慧(AI)等重大趨勢正逐漸成爲新的結構性支撐。(路透)

川普關稅政策持續干擾全球經濟。法人指出,雖然長期總體經濟的定錨點正在鬆動,但人工智慧(AI)等重大趨勢正逐漸成爲新的結構性支撐。企業併購預期將持續成爲科技業的常態,可望爲長線投資人創造額外投資價值。

貝萊德指出,支撐市場數十年長期總體經濟錨點(如通貨膨脹穩定與財政紀律)已明顯弱化。不過,多項大趨勢正在爲市場提供新的報酬錨點。這些大趨勢包括AI、地緣政治碎片化、人口結構變化及低碳轉型等,將成爲投資回報長期驅動力。

貝萊德指出,政策不確定性與供應鏈干擾正在拖累短期經濟成長,增加經濟緊縮的風險。不過,AI主題在短期內可望持續支撐企業獲利,並可能成爲提升長期生產力的驅動力。

富達全球科技基金經理宋恆浩(Hyun Ho Sohn)表示,2025年地緣政治和監管政策不確定性增加,市場環境充滿挑戰,但科技企業併購未受影響。隨着產業結構轉變,如外送平臺、半導體和軟體等科技相關產業出現各式各樣的收購提案,預期此趨勢將持續,有助提升投資科技產業的長線回報。

科技股擁長線利多

宋恆浩指出,以外送平臺爲例,市場競爭激烈,促使產業領導者透過策略性收購進軍新市場,進一步擴大企業規模及市佔,加速產業整合。在半導體產業,各半導體企業正物色收購策略性矽智財(IP)。至於有競爭力的軟體企業,吸引力強,預期將續成爲被收購目標。

宋恆浩分析,科技業爲了追趕一日千里的科技變化,提升自身科技水準及市佔率,以開拓新的獲利增長契機,持續主導全球企業併購潮,尤其中小型科技業往往吸引大型競爭對手收購。

宋恆浩指出,過去十年,中小型科技企業規模明顯增長,擁有強大IP及人才,不乏各科技領域領導者,在科技價值鏈中擔當關鍵角色,對整體科技生態系統影響舉足輕重,可獨立發展或具備被大型企業收購的價值。

儘管併購活動不應成爲投資決策主要考量,但宋恆浩認爲,企業併購發展確實可爲長線投資帶來可觀回報。關鍵聚焦發掘長遠贏家,如業務強勁、基本面穩健企業。許多中小型科技企業不僅有潛力成長線贏家,也是具吸引力的被收購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