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改善量化投資?上半年私募指增平均收益超17%,AI策略再受熱議
財聯社7月20日訊(記者 吳雨其)2025年上半年,私募市場延續強者恆強的格局。在結構性行情主導下,量化策略再度嶄露頭角,尤其是指數增強產品表現突出。據私募排排網披露的數據,截至6月底,705只有業績展示的指數增強產品平均收益高達17.32%,其中94.75%實現正超額,平均超額收益達到14.17%,遠遠跑贏同期市場主要指數。
由排排網集團與世紀證券聯合主辦,銀河期貨、國聯期貨、私募排排網、公募排排網協辦的“第九屆AI&FOF投資創新發展論壇”於7月18日在上海舉辦,會議以“智算未來・量化躍遷”爲主題,多位業內人士圍繞量化策略演進、AI重塑邏輯、FOF方法論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爲理解量化領域的趨勢變化和技術升級路徑提供了清晰線索。
中小盤風格主導,指增產品結構性勝出
在過去半年,中小盤風格延續主導地位,爲量化策略特別是指數增強類產品提供了豐富的超額來源。705只指增產品中,有668只錄得正超額,佔比接近95%。結構性行情加劇了產品間的表現分化,其中小盤指數對標產品顯著勝出。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136只中證1000指增產品平均收益爲20.26%,而中證500相關產品爲15.31%;從超額收益看,兩者差距並不大,但由於中證1000指數本身漲幅更強,最終使得相關產品整體表現更具優勢。
反觀滬深300相關產品,在大盤持續弱勢背景下表現相對滯後。38只滬深300指增產品平均收益僅6.31%,雖然超額維持在6.28%,但受限於指數端表現疲弱,總體收益水平遠低於小盤類產品。這也反映出,在當前市場環境中,即使管理人具備一定阿爾法獲取能力,也難以完全抵消基準指數表現不佳帶來的拖累。
收益分佈也體現出明顯的規模效應。大規模私募管理的267只指增產品平均收益達18.30%,其中265只實現正超額,佔比高達99.25%。而中等規模(20-50億)和小規模(0-10億)私募分別爲17.30%和16.41%,正超額產品佔比也略有下降。頭部機構在資源投入、策略執行、風控管理等方面優勢愈發顯著,令其產品在複雜行情中更具韌性與穩定性。
融智投資FOF基金經理李春瑜指出,指數增強產品優異表現背後的關鍵,一方面是中小盤個股波動加劇、成交活躍,爲量化策略營造良好操作環境;另一方面是多因子和高頻模型在數據驅動下高效捕捉交易機會,特別在震盪市中更易展現優勢。他補充道,監管層放寬併購重組政策,市場流動性改善,也爲策略運行提供了更大空間。
AI驅動策略革新,量化邏輯重構提速
在AI技術迅速滲透至各類策略體系的當下,量化行業正在經歷新一輪範式轉換。從流程自動化到結構重構,AI正成爲策略設計、因子挖掘、交易執行的重要推動力。在此次論壇現場,多位量化領域的機構代表對這一趨勢展開分享,並強調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模型邏輯的“深度合作者”。
倍漾量化創始人馮霽指出:“人工智能已經不是優化現有流程的工具,而是重新定義流程的核心。”他表示,倍漾量化正致力於重構整個交易流程,將AI深度嵌入策略體系,推動從算法到執行的全鏈條升級。類似思路也被蒙璽投資創始人李驤所認同。他表示,量化行業的本質是投入驅動型,只有持續的人才聚集與技術積累,纔可能達成長期穩定的策略能力與業績兌現。
除因子層面的重構外,AI對基本面研究的介入也逐漸深入。宏利基金策略投資部基金經理李婷婷表示,通過將AI應用於財報解析與文本分析,有助於強化對上市公司基本面趨勢的判斷。她指出:“我們可以用AI進行雙重驗證——財務數據與文本分析的結合,提升預測的確定性。”
技術能力差異的拉大,也讓頭部量化機構在競爭中持續佔優。嘉賓們普遍認爲,AI時代下的量化投資比拼的不僅是策略構建能力,更是對系統工程、執行框架、基礎設施的統籌掌控能力。茂源量化總裁助理劉誠昊提出,量化投資本質上是“證券領域的垂類大模型”,AI在這一邏輯下,將成爲驅動策略系統進化的底層動力。
但AI的價值也並非無所不能。非凸科技CTO李佐凡就AI“黑箱問題”提出系統解決路徑:一方面通過提升算力覆蓋更廣因子空間,另一方面是構建可追溯、可復現的模型機制,從根本上增強模型的透明度和穩定性。這一觀點也提醒市場,在技術紅利之外,模型可信度和風險可控性仍是當前AI落地的關鍵考驗。
投資方法論仍在成型,FOF邏輯迎接重構挑戰
隨着AI進一步嵌入到資產配置與基金遴選流程,FOF策略同樣面臨演進壓力。圓桌對話中,多位來自FOF投資、券商資管等領域的嘉賓認爲,在高淨值客戶風險偏好下降、資產同質化趨勢加劇的背景下,FOF管理人需更具宏觀理解力和策略組合能力,同時藉助AI增強效率與決策邏輯。
世紀證券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喬偉指出,AI可以提升FOF研究在中觀與微觀層面的映射效率,但“你讓AI替代一個有十幾年經驗的FOF經理,這個事情短期內看不到。”他強調,AI適合成爲配置工具和連接器,而非核心判斷者。
在應用細節上,FOF團隊的理解正在逐步深化。中郵基金FOF投資經理王亞迪提到,量化FOF投資標的通常具備高頻交易屬性,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必須藉助AI技術尋找中低頻因子與高頻因子的連接邏輯,以提升配置科學性與前瞻性。
與此同時,FOF投資所依賴的底層方法論仍在持續構建中。盈誠投資董事長甯辰認爲,FOF當前所面臨的核心問題是投資框架尚未完全成型,AI只能在已有邏輯之上加速執行,而非代替邏輯構建本身。匯升投資首席財富官朱一順進一步指出,FOF的終局將是通過資產配置邏輯應對“千人千面”的財富管理需求,因此必須構建清晰的方法論,再輔以AI實現演繹。
論壇中亦有觀點認爲,未來的FOF與量化將不再是兩條並行線,而是漸趨融合。AI技術的加入,讓兩者在策略層面與產品形態上的界限愈加模糊。在當前環境下,具備底層邏輯清晰、技術能力紮實、同時理解多策略共存結構的管理人,或將成爲新階段行業整合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