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驅動的下一場創新革命:人類創新的極限與挑戰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創新」依舊被視爲人類經濟與社會進步的最強引擎。然而,一份由麥肯錫(McKinsey)於2025年6月發表的報告《The next innovation revolution — powered by AI》 (下稱《報告》) 卻提出警訊:雖然科技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發展,但真正推動生活大幅改善的「好點子」卻愈來愈難尋,研發生產力甚至在多數產業呈現長期衰退。
《報告》不僅縝密追溯了人類經濟與健康指標數百年的演變,更深入分析當前全球研發投入回報率下降的具體態勢,並首度提出AI有潛力全面扭轉研發曲線,爲未來帶來高達數千億美元的新經濟潛能。
創新正面臨被忽視的危機
從宏觀歷史角度來看,人類的生活水準直到18世紀末以前幾乎停滯數千年。報告以人均GDP作爲衡量指標,發現自公元1年到1800年間,全球人均GDP始終在約1,200美元徘徊。直到工業革命啓動,蒸汽機、內燃機和電力的大規模應用,才使人均GDP在短短200年間成長超過14倍。人類健康改善的軌跡也極爲類似:1900年全球新生兒平均預期壽命僅32歲,到了2021年已達71歲。
推動這些翻天覆地改變的,是一連串關鍵性的科學發現與工程落地應用。《報告》特別點出,蒸汽機不僅帶動工廠與交通革命;疫苗從根本扭轉了人類面對小兒麻痹、麻疹與天花的脆弱,單在過去50年間就降低了40%的嬰兒死亡率;集體電路與光纖更開創了網際網路時代,徹底改變全球貿易與資訊交流樣態。
然而,這樣的創新軌跡如今卻遭遇一項不容忽視的挑戰:在各種領域,研發正變得更困難、也更昂貴。
研發生產力的下滑:跨產業的系統性現象
麥肯錫《報告》大量引用了史丹佛教授Nicholas Bloom等經濟學家對「研發投入回報率」的研究成果,證實了幾個關鍵產業的確呈現研發生產力長期衰退的明顯軌跡,分述如下:
在半導體領域,雖然摩爾定律(Moore’s Law)「每兩年電晶體密度翻倍」仍推進晶片性能大幅增長,但卻是以驚人的研發成本爲代價。Bloom等人追蹤了1971至2014年期間的半導體產業實質研發支出,發現要維持摩爾定律所需的年度研發投入,實際上增長了18倍。換言之,今天所見的晶片密度翻倍,不再只是單純技術演進,而是必須透過龐大的資金灌溉才勉強維持。
圖1. 1971 年至 2014 年經調整的半導體研發支出*倍數(因子成長);*名目半導體研發支出因高技能工人的名目薪資而減少。資料來源:Nicholas Bloom 等人,“Are ideas getting harder to find?”,《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20 年 4 月。
在製藥領域情況更甚。《報告》引用Jack Scannell提出的「Eroom’s Law」(Eroom爲將Moore倒過來寫)來形容藥物研發效率的逆向發展。他們發現,自1950年至2011年,每10億美元研發投入所帶來的新藥批准數量約每9年就減半,累積下來等於80倍的生產力滑落。即使近十年略有穩定,整體趨勢仍未根本扭轉。
圖2. 1950-2023年,每10億美元通膨調整後研發支出中的創新藥物數量 (對數刻度*);*使用對數刻度來表示指數衰減。資料來源:2012 年和 2015 年《Nature reviews》、美國藥物研究與製造商協會 (PhRMA) 會員公司研發支出;麥肯錫分析。
這種投入與產出落差的現象,還擴散到農業、化工、複合材料等領域。作物單位面積高產化所需的研發資本越來越高,而跨美國整體上市公司層級的分析顯示,營收、員工數、市值與單位生產力對應的研發生產效率,普遍也在下滑。
整體而言,這並非單一產業短期循環問題,而是橫跨多領域的長期結構性挑戰。
AI如何徹底改寫研發曲線?
麥肯錫《報告》隨後提出最關鍵的核心:雖然研發變貴、變難,但AI、尤其是生成式AI與代理模型(surrogate models)正在開啓扭轉曲線的新可能。他們從三個主要路徑拆解AI如何具體重塑研發流程。
傳統研發多仰賴工程師、科學家根據經驗與直覺提出「具創意」的設計方案,再逐步收斂。然而生成式AI(例如訓練在分子結構、蛋白質摺疊、化學反應或電子電路的大型模型)能在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內,產生數百甚至數千種潛在設計構想,顯著增加創新空間。
《報告》引用零售業案例,指出一家零售商利用生成式AI創造數十種高精度3D店面佈局圖,超越設計師原本僅能手繪5至6張草圖的限制;更意外的是,AI還自動填充了一些未被設定但顧客極爲偏好的裝飾細節,意外開啓新設計靈感。
在科學領域,華盛頓大學David Baker團隊使用深度學習設計前所未見的蛋白質結構,不僅突破自然界的生物限制,更被應用於新型疫苗與環境污染物降解,爲此,Baker與團隊於2024年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在許多工程設計環節中,傳統需依賴計算流體力學 (CFD)、有限元素分析 (FEA)、電磁場模擬(CEM)等高精度物理模擬,但這些通常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的超級電腦計算。如今,AI神經網路將訓練爲預測模型(即代理模型)後,可在幾秒內完成同樣預測。
例如DeepMind利用AI替代氣象超算進行天氣預測,不僅在單顆AI加速器上可在8分鐘內完成傳統需數小時的模擬,還在部分指標上更精確。《報告》指出,類似技術已被應用於飛機風洞數據訓練的神經網路,使工程師能短時間內模擬數百種飛行條件,進而最佳化渦輪葉片與天線設計。
AI還廣泛應用於前端需求探索、文獻統整、內部知識管理與自動生成報告等層面。例如許多消費品企業利用LLM分析數百萬則顧客評論與社羣對話,快速歸納未被滿足的需求;在高度監管產業如藥物與航太,AI可快速生成與編校繁瑣的合規檔案。
更進一步,生成式AI已被設計爲可主動執行多步驟流程的「研發代理人」,例如自動規劃測試計劃、下指令啓動實驗甚至根據結果即時調整下一輪試驗參數。
圖3. 經濟潛在價值佔產業息稅前利潤的比重,%(範圍);年度經濟潛力,10億美元(範圍);研發支出,10億美元;研發強度,* %。*研發支出佔收入的百分比。資料來源:麥肯錫分析。
高達5,600億美元的經濟潛能:AI對各產業的研發加速效應
根據麥肯錫的經濟模型,AI若全面應用於研發,將對不同產業產生顯著但分佈不均的衝擊:
全體計算顯示,每年可望釋放約3,600億至5,600億美元的新經濟價值,對部分高研發強度產業而言,相當於兩位數的EBIT增幅。
讓AI成爲下一個創新黃金世紀的催化劑
《報告》最後強調,AI雖潛能無窮,但要真正轉化爲企業價值與人類福祉,關鍵在於企業能否同步進行組織「重編碼」:調整決策機制、建立AI模型核心能力、規劃人機共作新流程並快速擴大規模。如此才能讓AI不僅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而成爲打開下一個百年創新黃金時代的真正催化劑。
參考資料: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臺灣版) 編輯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4期;歡迎加入NAIPNews網站會員成爲我們的訂戶,以掌握最關鍵的專利商標智財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