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創始人周鴻禕:希望將AI與安全結合,解決AI新的安全挑戰
8月6日,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再次身着紅衣,亮相第十三屆互聯網安全大會(ISC.AI 2025),並以《ALL IN AGENT》爲題發表主題演講。
在 AI 時代,周鴻禕也在探索智能體時代的機遇。在現場,他先是回顧20年來360的成績,而後表示:“我們下一步的使命是繼續推動安全和AI的融合,推動安全行業的變革,我們也推出了360安全大模型和360安全智能體。”
談及360爲什麼做AI,以及有什麼資格做AI的話題時,周鴻禕表示,安全領域的大數據若缺乏人工智能技術支撐,便難以實現有效分析。360旗下運營着國內第二大搜索引擎360搜索,在該搜索引擎多年的研發歷程中,企業在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領域積累了深厚經驗,近期亦推出了AI搜索產品。360希望將AI與安全結合,解決AI新的安全挑戰。
“所以360理解,安全是數字化智能化的底座,AI是數字化的頂峰,我們繼續堅持安全+AI雙主線發展,用安全守護時代,用AI定義未來。”周鴻禕說。
只是,前兩年大模型能力雖增強,但在企業中應用效果欠佳,主要因推理能力不足(類似知識問答模型)且不具備獨立做事與使用工具的能力,如DeepSeek僅能做問答等,難以介入核心業務。去年ISC大會提到的安全大模型雖提升攻擊發現能力,卻離自動化安全運營差距較大。近半年行業快速演進,智能體應運而生。
周鴻禕認爲,作爲大模型的進化形態,智能體重要作用是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利用大模型的推理能力,能夠自主地理解任務的目標,自主地規劃分解任務,能夠把複雜的工作從頭做到尾,這是和大模型本質的差別;二是國際上推出了MCP(模型上下文協議)的工具標準,把各種API(應用程序接口)、各種工具像USB接口一樣變成公共的標準,使得智能體能夠使用各種工具,具備記憶能力。人類進化不完全是依靠大腦,人類很多創舉是通過工具的進步帶來的,所以大模型進化到智能體也是模仿了人類進化的能力,就是推理的能力、執行復雜流程的能力、使用工具的能力。
目前大衆對智能體有很多誤解,常見的疑問如,有了智能體是否就無需大模型?或是在尚未完全理解大模型的情況下,爲何會出現智能體?周鴻禕說,“其實這兩者不是對立的,應該說智能體包含了大模型,大模型相當於智能體的大腦,智能體相當於大模型的身體、手跟腳。”
在周鴻禕看來,智能體發展中,L3(推理型智能體)尚有很大的空間。今年DeepSeek普及推理模型、MCP(模型控制協議)標準統一工具接口、Manus可定義爲L3級別的智能體,均推動了其發展。不過,從L3到L4(多智能體蜂羣)仍有很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