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內容競爭下「外商吃肉、臺企吃土」?公平會12月初訂處理原則
公平會7月針對生成式人工智慧可能衍生的競爭議題對外徵詢意見,公平會已完成意見徵詢,希望訂定處理原則及執法方向。AI示意圖。圖/AI生成
公平會7月針對生成式人工智慧可能衍生的競爭議題對外徵詢意見,立委擔心,AI發展快速,但運算數據及重要模型,都掌握在國外或大型企業手上,影響市場競爭,公平會代理主委陳志民今日表示,公平會已完成意見徵詢,目前正在研析,希望訂定處理原則及執法方向。在立委要求下,他同意朝12月初完成的目標努力。
陳志民表示,各界對AI競爭疑慮,有些已在國外發生,例如數據濫用、排除偏好約款等,但跟國內業者初步瞭解,尚未在國內發生,未來公平會希望針對本土問題訂定明確處理原則,進行妥適處理。
公平會7月擬具「生成式人工智慧相關之競爭法議題徵詢外界意見說明資料」,透過公開徵詢方式,蒐集外界意見,作爲未來執法方向參考。其中關切生成式AI在競爭法四大行爲類型議題,包括單方濫用市場力、聯合行爲、結合、不實廣告或其他不公平競爭行爲。
立委楊瓊瓔、賴瑞隆、邱志偉、謝衣鳯等人今天在立院經濟委員會公平會業務報告時,關切公平會針對生成式AI引發新的競爭型態,會有何具體作爲?
楊瓊瓔表示,AI是目前世界潮流,但AI龐大算力、數據資源及模型市場都掌握在大公司手裡,如果未來透過結合及聯合行爲擴大壟斷範圍,會不會讓高度仰賴國際供應鏈的臺灣各個產業,陷入「外商吃肉、臺企吃土」困境?政府應該要盤點產業鏈可能的市場集中及依賴風險,建立公平及透明機制,防止大型企業藉生態優勢壟斷。
陳志民表示,AI發展快速且動態變化,沒有太多國家有具體針對AI訂定法規,公平會希望瞭解本土問題,也希望防範大型企業濫用市場力量排除小企業競爭,9月7日結束徵詢,接下來會彙整各方意見提出大致方向。
謝衣鳯則說,公平會三個月前就針對生成式AI競爭問題徵詢意見,但會不會像當初媒體議價法也曾大動作蒐集意見,最後卻是交給數位發展部?此外,AI生成目前已產生諸多疑慮,尤其是運算資源及數據掌握在大公司手上,造成公平法20條限制競爭疑慮,甚至25條欺罔行爲。
陳志民表示,公平會正就各方疑慮進行研析,有些狀況已在國外發生,例如數據濫用、排除偏好約款,但跟業者瞭解後,業界初步認爲尚未在國內發生,公平會會觀察國際關切議題,蒐集綜合整理後,針對本土問題訂定明確處理原則以及執法政策方向。
立委紛紛追問公平會完成時間點,陳志民表明時間點很難訂,會盡快不會拖太久,最後立委要求二個月內、12月初給方向,陳志民鬆口朝此目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