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姚木川 破局者思維 重塑臺灣金融未來

AI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普匯金融科技CEO姚木川以獨到的眼光與行動力,成爲業界少數積極推動創新與變革的領航者。圖/AI金融科技協會提供

在臺灣金融科技發展的十字路口,面對保守且高度監管的金融產業,AI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普匯金融科技CEO姚木川以獨到的眼光與行動力,成爲業界少數積極推動創新與變革的領航者。他擁有超過20年的金融機構服務經驗,深耕產業多年,不僅熟悉金融體系的運作脈絡,更以長期觀察與深厚的實務背景,展現出對產業未來趨勢的敏銳洞察。作爲一位具備前瞻視野的金融破局者,他持續以創新思維重塑臺灣金融科技的新局面。

姚木川分析,臺灣金融科技面臨着一個根本性的定義問題:究竟談論的是金融機構體制內的科技與數位轉型,還是全新業態的誕生?體制內外的兩個世界,決定了整個產業的發展方向。然而,後者現在面臨的尷尬處境是,由於缺乏明確的主管機關,政府自然無法編列相關預算,也難以提供系統性的培育與資源支持。儘管金管會已在創新條例中爲金融科技下了定義,並試圖納入監理範圍,但這項定義僅限於金管會轄下,而非金管會以外的產業定義,故根本問題在於政府行政組織法與既有業務範疇的侷限。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浪潮下,金融科技正逐漸成爲推動變革的關鍵力量。姚木川指出,臺灣的優勢在於「以貿易立國」,身爲全球貿易體系中的重要中繼站,勢必得參與這場以穩定幣與跨境支付爲代表的金融科技革命。他強調,若要真正掌握這波機會,臺灣必須拋棄傳統的「製造業思維」,不能再依賴過去以製造爲核心的貿易經驗,而是要在支付與金流系統上展現更高的靈活度與創新力。

從根本的層面來看金融科技的產業發展,姚木川認爲,其核心價值恰恰與當前金融體系的封閉、保守,甚至存有黑箱運作疑慮的現況形成鮮明對比。他以傳統銀行的審查機制爲例指出,長期以來,金融機構的審查過程缺乏標準化與透明化,同一個人在不同銀行可能得到截然不同的判斷,問題在於制度慣性與個人偏見所造成的結果偏差。

姚木川強調,金融機構的本質應是服務業,理應以用戶爲中心、提供公平且透明的服務;但現實中,它們卻往往扮演類似「審查者」的角色,由於大衆長期對銀行抱持過度信任,反而使得個人權利在無形中被剝奪而不自知。

談到未來的政策建議,臺灣擁有活潑、有潛力的年輕世代與科技新創能量,政府的角色不應是放任不管,而是應該「給予新創產業一個可以試錯的空間」。他直言,臺灣社會在面對創新時,往往帶有「零容錯」的民粹傾向,一旦發生失誤,就可能導致整個產業方向遭到封殺,讓真正願意創新的人無所適從。

臺灣政府應比照新加坡,建立具備容錯與試驗功能的沙盒場域,讓新創團隊得以在可控風險範圍內測試產品、市場與商業模式。他無奈表示:「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遲遲未能提供這樣一個具國際視野的創新空間與平臺,而是習慣將新興產業劃歸傳統機構或單一政府部門管理,反而限制其發展的彈性與潛力。」

出身金融業,卻選擇站在體制之外發聲,姚木川扮演的不僅是觀察者或批判者的角色,更是一位真正「破局者」。他深知改革不能單靠批評,更需要建設性的溝通以及推動。他持續在各種公開場合中闡述產業邏輯、制度盲點以及改革方向,表面上看似推動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但他真正致力的,是讓普惠金融得以落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