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喚醒中小學生創新基因!課堂實錄曝光:學生用AI設計地鐵線路、寫班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

“預備,開始!”隨着電子播報員的指令,學生下蹲、起跳、騰空、落地。

“2米03!”跳遠成績立即被語音系統現場播報,同時實時上傳到體育老師的教師機上,這是天津市第二新華中學體育課上的場景。

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接入DeepSeek,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變基礎教育。

今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提出,全面推進智能化,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4月27日,教育部召開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暨優化資源配置現場推進會。會議強調,加快構建數字化戰略支撐體系,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近日,由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AI賦能基礎教育教學變革學術交流大會暨第五屆教育裝備學術大會召開。大會從政策導向、行業趨勢、技術賦能等維度,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基礎教育生態。

基礎教育必須擁抱人工智能

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會長靳諾指出,人工智能賦能基礎教育不僅僅是技術的簡單應用,而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學習方式的全方位革新。

“回顧過去,從傳統的黑板、粉筆到現代的多媒體教室、智能教學設備,每一次技術革新都爲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可能性。當前,我們正經歷數字化浪潮的洗禮,人工智能作爲這一浪潮的核心技術之一,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力量重塑教育的生態與格局。”靳諾說。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李劍萍指出,基礎教育必須主動擁抱人工智能帶來的技術變革,在綜合創新中探索育人新路徑。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加強人工智能發展和監管進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強調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人才。

李劍萍介紹,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天津將在全市中小學全面實施人工智能教育,將聚焦構建系統化課程體系,做好常態化教學實施,深度開發普適化教學資源,大力建設泛在化教學環境,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展示活動等六項主要任務,積極構建高標準、高質量的人工智能教育體系。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目前已有超過75%的國家將人工智能納入國家教育戰略規劃體系。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級副總裁聶小林指出,基於強化學習、慢思考的深度推理大模型技術,將進一步推動新一輪技術的發展,極大推高教育應用的天花板。

教育部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專家組組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熊璋認爲,教育數字化和人工智能賦能帶來的教育變革,將給青少年的學習與創新帶來豐富的資源、多元的工具、愉悅的學習生態,從而更好地激發青少年的學習動力與創新活力。

他特別強調,營造青少年學習與創新的新生態,有助於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精神與人工智能素養,通過開設前沿科技課程、搭建創新實踐平臺,使其掌握未來社會所需的核心競爭力,成爲科技浪潮中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創新主體。

見證、參與、引領人工智能教育

面對撲面而來的人工智能浪潮,廣大中小學校已開始“試水”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

天津市河西區教育局副局長馬建偉介紹,河西區打造“一三七”智慧教育發展模式,即以“AI+七大工程、三層賦能”爲核心,構建“基礎層、應用層、生態層”梯度賦能的智慧教育生態系統。河西區2022年入選國家智慧教育示範區。

“大家請看這份AI診斷報告:教師講授佔比65%,學生髮言僅5次。”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學思政教師李靜怡展示了實錄生成的課堂分析報告。AI黑板全程記錄課堂教學,系統15分鐘內生成分析報告,從提問類型到互動節奏均生成可視化圖表,幫助教師精準優化教學設計。

“DeepSeek橫空出世,讓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感受到技術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衝擊着教育,將重新定義教師的角色,重塑學生的學習方式,甚至改寫教育的底層邏輯。作爲學校管理者,我們既是這場革命的見證者,又是參與者和引領者。”天津實驗中學校長劉曉婷說。

劉曉婷介紹,在天津實驗中學的地理課堂上,老師們開展了規劃設計天津地鐵這樣一個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基於現在天津地鐵的狀況,結合區位條件、人口分佈等要素,通過AI設計一條天津地鐵線路。

“音樂創作專用教室是學生特別喜歡的一個場所,這裡給學生們提供人工智能創作空間,每個班都利用人工智能創作了班歌,給班級文化賦予了新的韻味。”劉曉婷說。

杭州外國語學校構建了高校、企業、中學協同育人機制,邀請浙江大學教授每月開展人工智能前沿講座,聯合企業開展教師信息素養提升課程,組織學校教師定期開展教學實踐分享。

杭州外國語學校校長吳鋒刃介紹,“這種‘學術引領+技術支撐+教學轉化’的融合模式,讓教師團隊實現了從技術認知到教學應用的跨越式成長,也給學生帶來了新的視角和體驗。”

弊端與挑戰

人工智能賦能基礎教育的同時,也帶來一些挑戰。

聶小林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面臨巨大的機遇,同時也有安全、準確性、教育的適切性等挑戰。

科大訊飛副總裁周佳峰介紹,人工智能的機器思維並非天然地符合教學規律,大模型在回答學生的問題時,有的不是根據提問者的知識結構和所在學段進行深度推理,從而導致生成的回答可讀性差,存在語義重複、知識性錯誤和不適切等問題。

此外,不同學段之間存在數據壁壘,無法跟蹤採集、分析學生的全過程數據。人工智能賦能基礎教育標準的缺失,會導致生態的割裂,影響教育人工智能的規模化應用。

周佳峰指出,應該加快研發和應用教育專屬大模型,在此基礎上共建技術應用規範。在國際形勢不確定性增強的背景下,在全國產算力上開展自主可控的探索將更加凸顯其價值。

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已經提出,加快建設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推動思政、科學教育、美育、心理健康等領域及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專題大模型垂直應用,培育應用生態。

基礎教育還存在抗拒人工智能的心態,癥結之一在於擔心數字教師未來將取代教師。但華南師範大學教師發展中心主任胡小勇認爲,當超越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的窠臼來認識教師時,人工智能的出現並不是教師職業的終結,而是教師升級的時代動能。

當前學生對人工智能的依賴也顯露出一些弊端。信息繭房、認知外包產生了大量充滿AI味的捉刀答案,讓學生一點點失去了獨立思考、批判質疑、創生新知的認知力。

胡小勇認爲,人工智能對已有知識的重組生產,並無法創造出打破常規的新知識和新思想。點燃火焰,需要教師立德樹人,而非投喂知識。全方位的育人要求,需要教師的智慧引導和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