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用AI寫的作業全判零分,絕非小題大做
動動手指,在聊天框裡輸入指令,就可以迅速獲得一篇像模像樣的結課論文。如今,AI 工具興起,成爲不少大學生完成報告、論文的 “神器”。某高校大一年級英語作業羣裡的一份通告顯示,老師將利用 AI 工具直接生成的作文全部判了零分。
向 AI 作業、AI 論文說 “不”,現在已經成爲了不少大學的規定動作。例如,湖南師範大學、吉首大學等多所高校明確禁止學生使用 ChatGPT、文心一言等軟件生成論文,否則期末作業將判零分。這種做法雖然嚴格,但卻反映出高校對學術誠信和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視。
有人可能會問,現在 AI 這麼流行,爲什麼大學生就不能用 AI 寫作業、寫論文呢?理由很簡單,大學生們模糊了 AI 的工具屬性,把 AI 用錯了地方。不管是作業還是論文,本質上都是要求學生髮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大學生對 AI 過度依賴,用 AI 直接生成作業,用 AI 直接寫論文,連修改都懶得修改,這實際上就是投機取巧,是在偷奸耍滑。長此以往,不但會造成大學教育水平的下降,而且嚴重影響學生的整體素質。
AI 技術的飛速發展,的確帶來了諸多便利。在學術領域,它可以輔助資料收集、數據分析,爲研究提供參考思路。然而,AI 工具雖然能夠高效地產出看似結構完整、語言流暢的文章,但其背後的邏輯鏈條、觀點創新乃至情感表達,都是基於海量數據的模仿與拼接,缺乏真正的思想火花與靈魂觸動。這樣的 “作品”,無異於學術領域的 “克隆羊”,違背了教育的初衷與學術研究的本質。
此外,AI 工具的濫用,還可能滋生學術不端行爲,破壞學術生態。試想,如果每個學生都能輕易通過 AI 生成論文,那麼學術評價體系的公正性何在?那些通過辛勤努力、刻苦鑽研取得成果的學生,其努力又該如何被認可?長此以往,不僅會導致學術水平的整體下滑,更會侵蝕社會的信任基礎,影響國家的創新能力與長遠發展。因此,對於 AI 生成的作文全部判零分,不僅是對個別學生的警示,更是在維護學術誠信的尊嚴。
大學生使用 AI 代筆現象的出現,反映出當前教育面臨的新挑戰。一方面,隨着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教育方式和評價體系需要與時俱進。傳統的作業和考覈方式可能難以有效甄別 AI 生成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方法,設計更具創新性和挑戰性的任務,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 AI 無法替代學生的思考與努力。另一方面,學校和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學術誠信教育,不僅僅是在出現問題後進行懲罰,更要在日常教學中融入誠信理念,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和責任感。此外,開發能夠有效檢測 AI 生成文本的技術也是關鍵一步。雖然目前已有部分軟件可以識別機器撰寫的文字,但仍有待進一步完善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
AI 工具本身並無對錯之分,關鍵在於使用者如何正確對待。在享受 AI 帶來的便利時,我們不能忘記學習的本質和學術的底線。大學生應把 AI 作爲輔助學習的工具,而非偷懶的捷徑。只有通過自身努力,不斷提升能力和素養,才能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作者:劉少華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