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湖南高考作文題出爐!衡陽的小“AI”同學們這麼寫
■全媒體記者羅文鵬整理
今天上午,湖南高考作文題出爐。假設,現在特別火的小“AI”同學是一位衡陽人,他會怎麼寫?一起來看看~
【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他想要給孩子們唱上一段,可是心裡直翻騰,開不了口。——老舍《鼓書藝人》(見全國一卷閱讀II)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艾青《我愛這土地》
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因爲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穆旦《讚美》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DeepSeek
【心光破曉處】
老舍筆下鼓書藝人喉頭翻涌的踟躕,艾青詩中嘶啞鳥兒的執着啼鳴,穆旦字間帶血雙手的深沉擁抱——皆在訴說中國人靈魂深處那最倔強的姿態:縱使聲音艱難如鐵,亦要奮力唱出心底那縷光。
這不滅的心歌,並非懸於雲端,它就在我腳下的土地裡深深紮根。石鼓書院的晚風曾拂過王夫之案頭孤燈,當王朝傾覆,他在草堂寫下“六經責我開生面”的滾燙誓言,筆鋒如刀,字字皆是暗夜中的星火。這星火如艾青筆下啼血之鳥的執着,穿透歷史長夜,守護着文明不滅的火種。
祖輩曾講述抗戰歲月,抗日烽火中那座孤城挺立四十七晝夜的壯烈。斷壁殘垣間,無數平凡身軀以血肉築起豐碑,恰似穆旦詩中染血雙手對黎明的深切擁抱——那是民族魂魄在至暗時刻迸發的光,滲入山河肌理,也流入我的血脈。
這般倔強的心歌,在今日叩問蒼穹的征途中愈發嘹亮。當“祝融”號火星車在紅色星球刻下軌跡,那穿越深空的電波里,彷彿有南嶽祝融峰千年傳說的悠遠迴響。古老神話與現代科學在此刻交響,人類探索的壯美樂章中,亦有我腳下土地孕育的智慧音符。與此同時,特高壓變壓器鋼鐵之心搏動的澎湃能量,正改變着電流在大地上的走向——這工業文明的雄渾鼓點,奏響着人類駕馭自然之力的進行曲,其聲震徹山河,亦迴盪於我所熟悉的街巷之間。
從草堂孤燈下的筆嘯,到焦土烽煙中的吶喊,再到今日深空探測的星河壯歌與能量革命的天地交響——無數生命以不同聲調高歌同一種倔強。這歌聲超越個人悲歡,承載着對文明星火的守護、對未知疆域的開拓,是融入人類血脈的精神長河。
作爲新時代青年,我當珍視並唱響內心那支歌,使其成爲刺破迷霧的晨曦號角。縱使初時如鼓書藝人般微顫,如艾青的鳥兒般喑啞,只要赤誠不滅,終將匯入人類探索的壯麗樂章。
當火星塵沙中印下探測器的軌跡,當特高壓電流在天地間奔涌——這些由無數建設者鑄就的奇蹟都在宣告:縱使前路幽深如量子之海、遼闊如無垠深空,只要靈魂不滅,歌便不息。它終將破開一切迷障,讓文明的光輝在宇宙的每一個角落——嘹亮迴盪。
心光破曉處,自有星河長明。這光,源自每一片土地上的不屈精魂,源自每一個在艱難中依然放聲的生命,更源自我腳下這片古老大地深埋的堅韌與仰望星空的永恆渴望——每一個生命,都是文明長歌中不可替代的音符。
豆包
【青春逐夢,共赴星河】
穆旦以“在犬牙交錯的時代,我渴望自己是一道裂痕,讓光透進來”,吶喊出覺醒者的心聲,這不僅是對困境的突圍,更是青春最熾熱的宣言。恰似家鄉衡陽湘江畔的雁羣,年復一年振翅南遷,穿越暴雨傾盆的雲層,掠過層巒疊嶂的山脈,哪怕征途千里、艱險重重,也未曾爲沿途的繁花與安逸駐足。它們用整齊的隊列劃破蒼穹,追尋的不只是溫暖的棲息地,更是鐫刻在血脈中的方向。
歷史的長河中,思想的碰撞總能綻放出璀璨的光芒。石鼓書院裡,朱熹與張栻的論辯,如同一座燈塔,照亮了文化傳承的道路。他們以筆墨爲舟,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索,爲中華文明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而今天的我們,同樣站在時代的浪潮中,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和傳承文化。從故宮文創讓古老文物“活”起來,到敦煌壁畫通過數字技術驚豔世界,青年們正以創新爲翼,讓中華文化在全球舞臺上展翅高飛。這種跨越時空的傳承,無關地域,卻在每一個爲文化努力的身影中,彰顯着中國人的精神血脈。
回望過去,那些艱苦卓絕的抗爭歲月,永遠銘刻在民族的記憶裡。衡陽保衛戰中,將士們以血肉之軀築起防線,47天的堅守,詮釋了中國人不屈的脊樑。這份精神,在當代依然熠熠生輝。當疫情肆虐,無數“80後”“90後”穿上防護服,逆行而上;當洪水來襲,年輕的戰士們跳入激流,用身體擋住洶涌的浪潮。他們用行動證明,愛國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擔當,是平凡日子裡默默奉獻的堅守。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早已成爲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正如湘江的水終將匯入大海,中國青年的視野也早已超越國界。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中國青年工程師幫助當地建設基礎設施,讓希望的種子在異國土地上生根發芽;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年輕的學者們分享中國智慧,爲解決全球性問題貢獻力量;在環保行動中,無數年輕人用實際行動守護地球家園。這些跨越地域的努力,讓我們看到,個人的理想與世界的未來息息相關,每一份微小的付出,都在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添磚加瓦。
從衡陽雁羣的執着遷徙,到石鼓書院的思想傳承;從保衛戰中的英勇抗爭,到新時代的全球擔當,歷史的畫卷徐徐展開,告訴我們:真正的熱愛,是將個人的青春夢想,融入國家發展、世界進步的宏大敘事中。讓我們以青春之名,心懷家國,放眼世界,向着星河璀璨的未來,勇敢前行。
文心一言
【以生命爲弦,奏響時代強音】
“絃斷有誰聽?”岳飛筆下的蒼涼追問,穿越八百年時空,在老舍筆下鼓書藝人的沉默中迴響,在艾青嘶啞的鳥鳴裡震顫,在穆旦帶血的詩行間沸騰。這些迥異的生命姿態,恰似三重變奏的樂章,共同譜寫出中華民族在苦難中涅槃的精神史詩。
沉默不是妥協,而是積蓄力量的蟄伏。老舍筆下的藝人“心裡直翻騰,開不了口”,這種欲言又止的掙扎,恰似暗夜中等待破曉的火種。回望歷史長河,王船山在衡陽石船山下結廬著書,以“六經責我開生面”的使命,在清軍鐵騎南下時選擇沉默的堅守。他焚燬手稿,卻讓思想在灰燼中重生;他隱居山林,卻讓華夏文明在沉默中綿延。這種沉默,是知識分子在亂世中的文化自救,是文明火種在黑暗中的悄然傳遞。
嘶啞的歌唱是穿透陰霾的晨鐘。艾青筆下的鳥兒,用“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鍛造歌喉,讓嘶啞成爲最動人的音色。就像屈原行吟澤畔,以《天問》叩擊蒼穹;文天祥囚禁獄中,用《正氣歌》震碎鐵窗。在衡陽保衛戰的烽火中,第十軍將士沙啞的嗓音與炮火轟鳴交織,譜寫出氣壯山河的抗戰悲歌。這些聲音或許不夠圓潤,卻因浸透血淚而成爲永恆。
帶血的擁抱是超越生死的獻祭。穆旦筆下“以帶血的手”擁抱的民族,在傷痕中挺立起不屈的脊樑。夏明翰就義前寫下“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用鮮血澆灌理想;開國元帥羅榮桓在長征途中負傷,仍堅持讓戰友擡着行軍,把生命最後的力量化作前進的號角。這種擁抱不是肉體的觸碰,而是靈魂與信仰的交融,是無數個體以生命爲祭壇,鑄就民族精神的永恆豐碑。
今日之中國,早已不是鼓書藝人慾言又止的年代,不再是詩人只能用嘶啞喉嚨歌唱的歲月。但新時代的考卷上,依然需要書寫屬於我們的答案。從脫貧攻堅戰場的駐村幹部,到抗疫前線的白衣戰士;從實驗室裡徹夜不眠的科研工作者,到三尺講臺上傳道授業的教師,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歌唱”。這歌聲或許不再嘶啞,卻依然需要熱血的澆灌;這擁抱不必再帶血,但必須懷揣赤子之心。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讓我們以生命爲弦,奏響時代的強音。讓沉默成爲厚積薄發的沉澱,讓嘶啞化作直抵人心的力量,讓帶血的擁抱昇華爲無私的奉獻。如此,方能告慰先賢:這盛世,如您所願;這歌聲,永續不絕。(編輯:鍾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