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存儲賽道,華爲再出招
8月27日,華爲對外推出AI SSD產品,分別爲Huawei OceanDisk EX/SP/LC系列,最高可達到122/245 TB,爲業內最大單盤容量。
AI SSD是一款專爲AI工作負載優化的高性能、大容量固態硬盤。該產品結合華爲自研的多項核心技術,有望成爲國產SSD突破的關鍵一步。
隨着AI應用的加速普及,數據語料庫從“純文本”走向“多模態”,數據規模指數級增長,推理文本從“短序列”走向“多模態融合長序列”,AI推理體驗進一步惡化。
華爲公司副總裁、數據存儲線總裁周躍峰在發佈現場表示:“日益嚴重的‘內存牆’和‘容量牆’,成爲AI訓推效率和體驗的關鍵瓶頸,這對IT基礎設施的性能和成本都提出了巨大挑戰,影響AI商業正循環。”
一方面,從數據採集來看,海量數據“存不下” 問題凸顯。訓練671B大模型需採集3.5PB數據,而全球互聯網語料總量已從350PB(文本)暴漲至154ZB(多模態),傳統存儲介質難以承載如此龐大的數據量。另一方面,模型訓練環節則面臨 “訓不動” 的困境。671B模型訓練微調需要13.4TB內存,需168卡承載,無法在一體機運行,極大限制了模型訓練的效率與靈活性。
此外,模型推理階段“推得慢” 的問題同樣突出。當前TTFT(首個Token輸出所需時間)平均1000ms,是美國大模型的2倍,TPS(每秒輸出Token數量)平均25 token/s,僅爲美國大模型的1/10,緩慢的響應速度嚴重影響用戶體驗與業務效率。
因此,高性能的AI SSD逐步成爲行業選擇。但從全球範圍看,海外廠商在SSD領域佔據較大份額。TrendForce集邦諮詢數據顯示,在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前五大企業級SSD品牌廠商依次是三星、SK海力士、美光、鎧俠和閃迪。
中國存儲容量增長快,但此前主要用機械硬盤HDD,先進存儲技術相對滯後。不過,近年來隨着華爲、曙光、浪潮以及長江存儲等廠商的發力,逐步走出了國產廠商自己的路徑。
TrendForce集邦諮詢分析師敖國鋒對第一財經表示,當前服務器存儲雖然仍以HDD(機械硬盤)爲主,但AI場景下SSD的省電、高效、低運營成本優勢顯著,推動其滲透率快速提升。數據顯示,2024年服務器存儲方案中固態硬盤佔比預計達9%-10%,到2028年AI服務器的SSD需求佔比將攀升至20%。
儘管國內市場尚未大規模採用QLC大容量閃存,但他預測,未來國內市場將逐步用大容量QLC SSD替代HDD,推動存儲產業完成從 “容量導向” 到 “性能與容量雙優” 的轉型。在此過程中,華爲等企業的技術突破與生態構建,將進一步加速AI存儲產業的成熟。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日舉行的中國2025中國算力大會上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存力規模達1680EB,呈現出區域梯次佈局、單機架密度提升、閃存滲透率提高的三大特徵。
此外,在先進存力應用方面,全國外置閃存佔比超過28%,金融、製造、互聯網三個行業滲透率超45%,存力建設邁向升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