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傳統存儲器性能和容量瓶頸 華爲發佈AI固態硬盤

8月27日,華爲正式推出面向AI(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端SSD(固態硬盤)系列化新品。硬盤是企業級存儲的主要部件,是保存數據的關鍵介質,主要包括HDD(機械硬盤)和SSD兩大類。其中,SSD是基於半導體芯片的無機械存儲設備,原理類似 “大容量U盤”,完全依靠電信號實現數據讀寫。

爲什麼需要推出AI SSD呢?一方面,隨着AI大模型走出實驗室,走進千行萬業的生產系統,數據規模迎來指數級增長,數據讀寫效率直接影響企業生產力效能,而傳統固態硬盤因爲性能限制無法滿足大模型的任務響應要求,繼而影響AI的應用體驗;另一方面,token(AI模型進行計算和生成內容的基本單位,可以是一個字、一個單詞,甚至是一個標點符號)成本居高不下。截至今年6月底,國內日均token消耗量突破30萬億,一年半增長超300倍,token數的消耗對基礎設施的成本是巨大的考驗。

“AI未來要能夠實現商業的正循環,要從整體系統的效率以及性價比綜合考慮和優化。”華爲公司副總裁、數據存儲產品線總裁周躍峰說道。

爲此,華爲推出專門爲人工智能工作負載優化的高性能、大容量固態硬盤,包含OceanDisk EX(極致性能盤)、SP(高性能盤)、LC(大容量盤)三類SSD產品,分別適用於AI一體機訓練場景;滿足高性價比,適用於一體機和集羣的推理場景;以及適用於集羣訓練場景。

周躍峰表示:“相對過去普遍的SSD,我們的區別就在於它的高性能和大容量,我們希望通過AI SSD打破性能和容量的瓶頸。”

不過,從全球市場看,目前海外廠商佔據SSD市場的較大份額。TrendForce集邦諮詢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前五大企業級SSD品牌廠商依次是三星、SK海力士、美光、鎧俠和閃迪。

但如今,面對AI新機遇,華爲等國內廠商也正在加大SSD的佈局,並在AI存儲上持續突破。“隨着AI架構從CPU(中央處理器)爲中心轉向GPU(圖形處理器)爲中心,整個系統的性能瓶頸已經發生了轉移,從傳統的CPU性能瓶頸轉到以SSD爲性能的瓶頸,這對SSD的創新帶來新的挑戰。”華爲數據存儲介質應用創新首席科學家程卓說道。

同時,他從技術角度介紹了華爲在SSD領域的一些創新。例如,華爲和夥伴聯合研製了32Die高密度堆疊技術(將多個芯片堆疊在一起的封裝技術),支撐單盤128T、245T的超大容量。同時,通過SpeedFlex技術,華爲還研製了雙層剛柔板,可以增大在SSD裡的實際密度,同時還解決了狹小環境下更高的散熱問題。

最後,程卓還透露了華爲未來在SSD領域的研發方向,具體包括:“首先是大容量,單盤容量從245TB邁向512TB、1PB(1024TB),滿足互聯網場景下數據量快速增長,快速爆炸的場景;其次,超高性能;最後,AI算力卸載。將AI應用中的一些算子、計算任務,從GPU、NPU(嵌入式神經網絡處理器)卸載到SSD盤上,縮短數據處理的路徑,提升數據處理的效率。現在我們在研究的方向包括MoE專家卸載、知識庫檢索卸載等。”可以看到,華爲的AI SSD不是單純的硬盤,而是軟硬件一體化的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