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衝擊!陸學者:AI將成小學必修課 不會使用恐遭淘汰

在未來數十年,將不是「AI取代人」,而是「會用AI的人」取代「不會用AI的人」。

蒲慕明:未來數十年是會用AI的人取代不會用的人。(澎湃新聞╱上海科技節主辦方提供)

澎湃新聞報導,2025上海科技節17日揭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慧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作主旨報告時表示,在未來數十年,將不是「AI取代人」,而是「會用AI的人」取代「不會用AI的人」。

蒲慕明分享多項全球研究數據,闡明人工智慧時代職業變遷。其中,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針對歐美國家職業未來變化研究指出,未來5年內有20%-30%的工作時間會被自動化取代。在2030年至2060年間,將會有50%的現有職業逐步被AI取代,而這一進程現在相比預期還早了大約10年。

國際貨幣基金報告也指,發達經濟體60%工作崗位可能受AI影響,其中一半被直接取代,另一半通過人機協作提升效率。長期趨勢來看,到2050年90%以上的職業可能被重構。

通過這些數據,蒲慕明認爲,在未來數十年,將不是「AI取代人」,而是「會用AI的人」取代「不會用AI的人」。由此也就對未來的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工智慧時代教育內容和模式應當尋求變革。

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出發,老師真正要傳授的不是知識,而是自我學習求知的能力。教學應當是指導學生學習如何學習,如何自己去求知、去解答問題,這是「解惑」新的含義。蒲慕明表示,在未來的課程體系中,AI應該成爲像語文數學一樣的必修課程,從小學開始,這是一個新的起源。

在AI時代,科普教育的目標既有普及性科普也有高端科普。前者針對中小學生和一般沒有科學基礎的成年人,後者針對具有科學基礎、多學科的科研人員,助力學科交叉。「科普教育應該成爲繼續教育的主要模式。」蒲慕明表示。

蒲慕明進一步指出,科普教育應當傳播科學知識與精神,信達雅兼顧並以「信」爲上。一方面要重視AI的科普,包括AI使用、AI的限制性與危險性,一方面要重視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的闡述和科技發展。最終,科普講究的是傳播嚴謹、誠信、實事求是、深度求索的科學精神。

蒲慕明認爲,AI時代科學教育與科普重要目標是培養未來科學家和科學公民。所謂科學公民,是指具有相當科學素養、以科學態度從事各行各業的公民,公民科學素養是現代社會發展指標。科學公民需要具備使用AI能力、有辨僞能力、能助力引導和管控AI的發展,使之符合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