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氣候資訊真假難辨 環境部、法務部聯手防漂綠
氣候變遷資訊誠信論壇合照。環境部提供
在生成式AI與社羣媒體盛行的時代,錯假訊息與「漂綠」風險日益嚴重。環境部強調,唯有透過跨域合作,建立正確、透明、可驗證的氣候資訊生態,才能爲臺灣淨零轉型奠定信任基礎。
環境部與法務部12日共同舉辦「氣候變遷資訊誠信論壇」,論壇聚焦永續金融、數位治理與企業誠信三大面向,展現臺灣與國際接軌的決心。
環境部政務次長謝燕儒指出,資訊公開與誠信是氣候行動的核心。聯合國在2023年提出「全球氣候變遷資訊誠信倡議(GIICC)」,並將於今年的COP30首次納入主題日。臺灣政策方向一致,除了透過《環境基本法》與《聯合國反貪腐公約施行法》強化公開機制,也積極推動環境永續與廉潔誠信相關工作,提升政策公信力。
法務部政務次長徐錫祥則提醒,若忽視廉政與透明,氣候治理容易淪爲漂綠,進而侵蝕社會信任。他強調,法務部未來將持續落實反貪腐公約,推動行政透明、公私協力與企業誠信治理,並與環境部攜手打造清廉永續的治理環境。
論壇也邀請聯合國GIICC顧問Philip Newell以錄影方式發表演說,他強調,資訊透明是全球治理的基石,但假訊息可能削弱社會對氣候行動的支持。國內則有多位專家與談,金管會處長鬍則華介紹「綠色及轉型金融行動方案」與IFRS S1、S2準則,凸顯永續資訊揭露的重要性;智庫驅動公司執行長劉嘉凱則談到數位治理與資料透明化,呼籲政府跨部會合作以爭取社會信任;臺灣透明組織協會理事長葉一璋則強調「誠信是永續唯一途徑」,反漂綠只是手段,核心仍在誠信經營。
環境部強調,資訊誠信不只是社會資本,更是推動政策可信度與淨零永續行動的根基,唯有以誠信爲本,才能確保臺灣的氣候行動落實,並與全球邁向淨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