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打詐變鎖錯帳戶?立委轟擾民 金管會提四措施要降誤鎖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記者潘俊宏/攝影

銀行啓用AI偵測打詐帳戶卻引發「鎖錯帳戶」擾民爭議,引發立委關注。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說,將要求銀行做四大改善,包括精準調控、專線設置、24小時解控與模型優化,避免過度干擾民衆。

立委顏寬恆、黃珊珊、李彥秀等13日在財委會上質疑,部分民衆僅進行薪資轉帳、或是低餘額甚至是小額消費卻遭AI誤鎖,連解縮時間都很長。

金管會指出,警示帳戶數量在2022年初僅6.6萬戶,至2024年初突破15萬戶,詐騙集團大量利用閒置帳戶成爲金融體系隱憂。金管會認爲,不能僅以「成長趨緩」爲管控成效,監理目標應是讓總量下降。

金管會自今年4月起將37家銀行及郵局納入控管,鼓勵導入AI篩查風險帳戶。成效顯著,6月來警示帳戶月增幅降至千戶以下,9月更出現首度負成長、減少逾580戶,顯示整體風控效果逐步顯現。

不過,AI模型誤判也引發民怨。顏寬恆指出,有銀行因AI判定異常而封鎖民衆帳戶,導致無法使用。

彭金隆說,帳戶管控分爲兩類:若爲檢調凍結的警示帳戶,銀行不得自行解控;若屬金融機構自行管控,目的在確認、查證資金異常來源,並要求客戶重新進行KYC認證。

對AI鎖錯帳戶爭議,金管會要求銀行提出改善方案,並明確訂出四大措施。一、精準調控,AI模型優化:將鎖錯案例回饋修正演算法,提高篩查準確度。

二、設立專線與快速處理機制:民衆可即時反映問題,簡易案件應可線上解控。

三、提供24小時解控服務:確保民衆夜間亦可解除誤鎖,簡易案件應於1小時內完成。

四、落實風險分級判斷:低風險案件得即時授權解控,避免一體封鎖。

金管會強調,未來將把此議題納入打詐委員會討論,要求銀行依據RBA(風險導向原則)分層管理,兼顧「防詐效率」與「民衆權益」,避免AI成爲新的擾民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