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新藥「只適合早期患者」 醫揭治療關鍵:不可預防使用

▲注射型抗體藥欣智樂、樂意保是多年來首見可顯著改善阿茲海默症的創新療法。(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邱俊吉/綜合報導

國內失智人口已突破30萬人,隨着高齡化,未來將持續攀升。醫師表示,今年有2款阿茲海默症新藥在臺上市,掀起治療新希望,但這類注射型抗體藥僅可延緩病程,並非所有失智症都適用,施打前必須確認是否爲早期阿茲海默症,且不宜作爲「預防性使用」,民衆須注意。

若想對失智的預防與治療有進一步認識,可參加全民健康基金會和華泰商銀基金會合辦「明日的記憶~失智症的診斷、治療與照顧」講座,將邀請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陳達夫主講,報名諮詢專線爲0800-000-583,歡迎民衆踊躍參加。

針對阿茲海默症,陳達夫說,失智症種類不少,要釐清是否阿茲海默症,標準診斷流程約有8成準確率,輔以生物標記檢驗則可提升至9成;若經檢查仍難以確診,民衆可自費進行血液或腦脊髓液分析,偵測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類澱粉蛋白及Tau蛋白,或接受正子攝影檢查,觀察腦中有無異常堆積。

陳達夫指出,今年覈准上市的2款「類澱粉蛋白抗體藥物」爲 lecanemab(樂意保)與 donanemab(欣智樂),可結合腦中異常蛋白並引導免疫系統清除,進而延緩神經退化速度;根據研究,2款藥物可減緩27%至51%的記憶與功能喪失,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且生物標記陽性的患者。

不過,此2藥物尚未納入健保,自費價格較高,且治療過程需嚴密監測,使用初期3至6個月最需謹慎,以防10%至30%的腦部出血或發炎副作用,但研究顯示,亞洲病人發生嚴重副作用的風險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新藥雖可清除類澱粉蛋白,但阿茲海默症的主要神經破壞因素是Tau蛋白異常沉積,其尚無藥物能有效處理,故新藥能延緩退化,卻無法逆轉病程。

此外,研究發現在症狀出現前15至20年,類澱粉蛋白便可能已開始累積,但並非每位陽性者都會發病,因此新藥僅限有症狀且符合診斷條件者使用,不適合用於預防性給藥。

陳達夫提醒,阿茲海默症可能在發病前多年已悄悄啓動,想有效預防,應從中年起積極管理生活習慣,特別要提防聽力退化,因聽力下降會減少腦部刺激,長期下來恐導致功能衰退甚至社交退縮,同時要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並注意是否帶有APOE E4 基因,其脂肪代謝能力較差,有較高失智風險,更應加強血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