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綠金」復育邁新里程 啟用山葵育苗溫室
阿里山山葵近年覆育有成,在溫室內使用美植袋離地種植,今年預估有望種植逾5萬株。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阿里山山葵受山區水土保持限制,2017年全面禁種後消失,阿里山山葵生產合作社推動山葵覆育,在不影響環境前提下,以美植袋離地種植,獲農糧署支持,補助建置山葵育苗智能溫室,縣長翁章樑今參加啓用典禮,未來山葵產量有望穩定增加,年產量可超過5萬株。
阿里山社區關懷協會與阿里山鄉公所合作執行原民會部落產業升級計劃,2023年成立山葵合作社,斥資2000萬元打造2座智能溫室,推動山葵覆育,但受限設備、空間及技術不足,葵農必須向種苗業者購買山葵幼苗,才能移植到美植袋種植,缺乏品質統一的標準苗。
阿里山原住民山葵生產合作社表示,目前都向種苗業者購買組培苗,有了新的育苗溫室就可以自己培育新苗,大約種植1年就有側芽可以分種,也與農改場簽署MOU,農改場將在山上設置試驗種植區,精準紀錄培育山葵流程,未來有標準化的苗就可以推廣種植。
農業處指出,農糧署補助建置山葵育苗智能溫室,歷經多方籌劃完工啓用,將由阿里山山葵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安淑美統籌執行,作爲育苗、病蟲害管理重要基地,山葵合作社也與嘉義大學合作開發山葵燕麥,新鮮的鬚根、梗也能入菜做雞湯,促進產業推廣。
安淑美說,山葵種植到採收最少需2年時間,目前在海拔1000至1200公尺溫室以美植袋離地種植,減少對環境影響,避免損耗地利,慢慢試驗找出合適栽植方法,也在裡佳部落、特富野部落發苗讓班員栽種,增加智能育苗溫室盼穩定種苗供應,逐漸增加山葵產量。
農業處指出,阿里山山葵近年覆育有成,山區種植面積已達1.2公頃,原民會補助設置2座智能溫室,農糧署再補助設置1座育苗強固型智能溫室,1分地除了有便利滴灌系統,還可以透過手機遠端操作噴霧降溫,目前山葵產量逐年提升,今年約可種植5.5萬株。
翁章樑表示,阿里山山葵過去享有盛名,受限國土保育法規,無法在原本海拔2200公尺區域栽種,經多方努力,山葵種植區成功下移至海拔1200公尺,克服氣候跟技術挑戰,未來將在育苗場培育更多種苗,擴大山葵產業規模,盼讓「綠金經濟」重拾往日榮光。
阿里山山葵覆育邁入新里程,縣長翁章樑(中)今天參加智能育苗溫室啓用典禮,瞭解葵農如何種植山葵。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阿里山山葵覆育邁入新里程,農糧署補助設置智能育苗溫室,也與農改場簽署MOU合作培育種苗。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阿里山山葵覆育邁入新里程,縣長翁章樑(中)今天參加智能育苗溫室啓用典禮,瞭解葵農如何種植山葵。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阿里山山葵覆育邁入新里程,農糧署補助設置智能育苗溫室,未來將培育標準苗推廣種植。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阿里山山葵覆育邁入新里程,農糧署補助設置智能育苗溫室,也與農改場簽署MOU合作培育種苗。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阿里山山葵近年覆育有成,在溫室內使用美植袋離地種植,今年預估有望種植逾5萬株。圖/嘉義縣政府提供